张伟 | 基层政府中“痕迹主义”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基层政府中“痕迹主义”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基于政策执行综合模型
张伟
【摘要】痕迹管理是近些年基层政府在执行精准扶贫政策时,为实现“精准化”而推行的一种过程管理方法。在政策执行中,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不仅违背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而且增加了基层政府的工作负担。基层是“痕迹主义”问题的重灾区,由于基层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上级迫于“完成压力”严抓考核,过度使用痕迹管理,导致基层政府选择主动在留痕上“做文章”;同时由于基层人力和经费相对不足,政策目标制定没有因地制宜、缺乏科学性,许多工作又难以量化考核,只能被动选择虚假留痕,用表面痕迹落实工作;另外,执行人员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态度也是痕迹管理异化的重要原因。根据政策执行综合模型分析“痕迹主义”的成因,其治理对策主要是:健全基层政府职责体系、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创新公务员平时考核机制,加强基层千部队伍建设、提高制度执行能力。
【关键词】痕迹主义;痕迹管理;基层政府;政策执行
一 引言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来,痕迹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理工具,近年来成为党政机关新兴的绩效考核手段,主要通过留下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来记录和考核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痕迹管理运用得当能够让政府考核内容更加具体,方便操作,从而减轻基层政府的工作负担,但运用不当则可能演变为“痕迹主义”,导致精力耗散资源浪费、加重基层负担。“痕迹主义”脱胎于痕迹管理,但是与痕迹管理的基本宗旨背道而驰。痕迹管理作为一种过程管理,弥补以往单一指标考核相对虚化的不足,使得考核内容更加具象化,既为上级考核提供直观凭证,又能作为基层工作的考核依据,通过检验工作过程有效提高工作质量。但“痕迹主义”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实际工作内容,只追求“痕迹”而不求实绩,片面强调工作记录、图片、台账等书面材料在治理中的重要性,本末倒置,把考核手段当成考核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思想和现实的多重维度认清“痕迹主义”的本质,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异化。“痕迹主义”不仅消耗了基层政府大量的公共资源,而且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疏离,不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虽然“痕迹主义”问题是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而产生的,但是扶贫攻坚战的结束并不代表“痕迹主义”问题会随之消失,现在主流媒体对此仍然有相关报道。丰富的实际案例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相关学术研究迅速开展。但从研究成果上看,学界对“痕迹主义”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许多研究都是对现象的描述性研究,多数是批判性文章,深层次的学理分析成果相对较少。对“痕迹主义”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整治基层“形式主义”,发挥基层政府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