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局长一年,请了半年假!一些年轻干部到基层“墩苗”为何失败?

2023-09-24 741 1
作者: 记者 来源: 半月谈

  张华(化名)是一名“90后”,大学毕业后考进某省直单位,入职3年就被选派“墩苗”,担任某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在别人眼中,张华前途一片光明,但她自己并不开心。基层工作的难度和强度远超张华的承受力,晚上加班到深夜,她已反应迟钝,一些工作甚至需要别人代为处理。任职没多久,张华就频繁请假回家,一年有半年时间不在单位。

  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墩苗”,意在“踩实”年轻干部的成长之路,让他们在艰苦环境和应对急难险重任务中增长本领、锤炼作风,一大批青年才俊由此脱颖而出。但一些地方“墩苗”机制不健全,出现“选苗”搞摊派、担子压得过重、选派干部意愿不强等情况,导致部分干部“墩苗”变“拔苗”,有的甚至“烧苗”,值得关注和深思。

  案例不少,令人惋惜

  在许多同事眼中,到县里“墩苗”前,张华还是个孩子,根本担不起如此重任。“她身体比较弱,一下乡就生病,也就不敢让她下乡。”张华的一位同事说,“她的孩子又小,微信通话娘俩一个在那头哭,一个在这头哭,看着心疼。”

  与张华类似,“80后”刘振(化名)被选派到某县级市“墩苗”,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结果下属普遍不满,认为他不具备与其岗位相匹配的经验和能力。

  “有一次市里开会,他要在大会上发言,但站在台上特别紧张。”当地一位干部说,他先是深呼一口气,然后就开始埋头读稿,到快念完时一抬头,下面参会的局长只剩2人了,“这件事流传很广,之后更没人听他的了”。不久,该市遭遇一场自然灾害,刘振经验不足应对滞后,造成重大损失,结果被免职。

  走访中,半月谈记者听到不少类似事例。有的是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墩苗”岗位;有的是意愿不强,在“墩苗”岗位上得过且过。

  一位从企业到乡镇“墩苗”的干部总是抱怨,以前年薪40多万元,现在1个月只有几千块钱,母亲总是催他辞职。一位“墩苗干部”喜欢打游戏,影响工作也不管不顾。当地一位组织口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一帮人等着他开会,有人去叫他,他却说打完这一把再去开。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年轻干部犯错难免,但“墩苗”应该有“墩苗”的样子。“我们局长也是上面派下来的小年轻,经常不在单位,工作主要由几个副局长负责,有些文件上级已经下发一段时间了,我们还看不到,一找才发现放在局长办公桌上没动过。”一位基层干部对半月谈记者说。

图片

  “墩苗”为何变“拔苗”

  一些干部“墩苗”变“拔苗”,背后既有粗放式选人用人和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也有个别年轻干部觉悟不高、能力不强的原因。

查看余下5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