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公知们的认知为什么总与普通劳动者不同?

2023-10-31 3075 8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昆仑策网

图片

  这几十年来,如果人们稍微认真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某些看起来很有知识的一些人,或称为知识分子的人,他们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和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是不太一样的。他们认为一些有道理的事,在普通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看来,就不一定有道理。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事,在普通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看来,也不一定就正确。而他们认为没有道理的、不正确的事,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则可能认为他们的那种观点不太靠谱。

  现在如果我们返回去来思考这些现象,人们也会发现,那些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对了,他们前面要加上“公共”二字。这类公共知识分子的很多观念,被后来与今天的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是站不住脚的。而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观点倒都是正确的,是符合实际的。可能有的人不太理解这种现象,那些人可都是知识分子呀!难道他们这些有知识的人,看问题的观点就这么差吗?这不应该呀!这不科学呀!这确实会让一些人们产生疑惑。但这就是事实。

  多年前,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写了一篇文字,名曰《私有制宣言》。他在那篇文字里论证了为什么公有制不如私有制。他认为公有制效率低,私有制效率高,公有制不考虑人们对利益的关注,而私有制则是符合人们对利益的关注和追求的。他还从更多的方面来抬举私有制而贬低公有制。这篇文字我看到了,当时给我的印象只有两个字:“无知”。

  后来,还有一个名校的名学者也讲到同样的观点。他说,他在东北建设兵团的时候,看到兵团的很多农机具扔得满地都是,而且破败不堪,他就得出结论说,公有制是没有希望的,是没有前途的。我看到这位名学者的观点,得到印象也是两个字:“极端”。

  对于前一位博士生,我说他无知,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在新中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广大劳动者产生了多么高涨的生产热情,创造了多少前所未有奇迹。虽然在那个时候,国家有意识地提高积累基金的比例,压低消费基金的比例,老百姓的生活虽然也在得到改善,但改善的幅度并不太高。但是老百姓们对美好生活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他们坚信,通过他们的劳动,未来一定会得到更好的生活。当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基层的某些官气十足干部们想要摆官威也不可能,因为老百姓不买他们这个账。大家虽然都不富裕,但收入之间的差距并不非常之大。这也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状态。

  中国有句老话,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很有道理的。尽管有点贫穷,但大家是平等的,这是最能产生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后来曾经有人说,平均主义是不能鼓励劳动积极性的。这句话有极大的片面性。中国当时的平等不是平均主义,人们的收入是有那么一点差距的,但差距总的来说并不大。这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平均主义。在五六十年代,劳动者们的处境与待遇跟八十年代相比,虽然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五六十年代,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是非常高涨的。在八十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行改革开放,就是因为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农业社会主义的集体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想搞改革发放,根本就无法开展。

查看余下5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8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8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