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未来至少要推进三方面重大改革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三大积极现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一是近年来我国出口结构明显改善。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贸易高质量发展,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位势不断提升,出口高端化、高附加值化的态势明显。
与20年前相比,我国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占比已大幅下降, 2021年占比不足10%。与之相对应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则翻了近一倍。如今,高新技术产品加上机电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九成,“10亿双袜子换一架飞机”的说法早已成为历史。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外贸“新三样”正支撑起我国外贸新格局,今年我国更是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未来,我国出口结构和国际贸易条件还将会有新的提升。尽管近年来受美对华发动贸易摩擦和持续推动脱钩断链等措施影响,部分产业转移到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但这些产业多数属于短流程的加工、组装,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长远看,即使没有美国加征关税,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以及RCEP的实施,这些产业也会逐步转移。但这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恰恰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生动写照。
二是引进外资呈现连年增长态势,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是我国加入WTO后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平均每年引进外资1200亿美元左右。从2012年到2022年,平均每年引进外资大约1400亿美元。而2017年到2022年,我国每年引进外资实际到账1570亿美元左右,比前十年要高。2020年到2022年平均每年引进外资大约是1700亿美元。去年,尽管疫情严重、经济上行发展的预期较差,但实际到账外资仍达1800亿美元左右,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一年。
也就是说,尽管与美国发生贸易摩擦,但实际上我国这十年的外资比过去十年要高,这五年比过去五年要高,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在于:我国已经形成了超大规模统一大市场。这个大市场拥有全球第二的GDP总量、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1.2万美元,即将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进入这个语言文字统一、法律政令统一、营商环境优良的大市场,可以有效摊薄制造业的采购、研发、销售、物流、固定资产投资甚至人力等成本,形成了大市场吸引的“销地产”和综合制造低成本的“产地销”两种外商进入中国的模式或原因。所以近年来,尽管美国政府要求企业从中国撤资,但包括美资在内的外资却在更多地进入,以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又创新高。换言之,中国正以其强大的引力场吸引全球的资源要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