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明:这次争论很不简单,最需反思的依然不是张雪峰
一
张雪峰在2023年的高考季已经成为一部分媒体人的公敌,最近又因为一句对文科的评论,被一些媒体人抱团围攻。
但令媒体人失望的是,上次大多数网民支持张雪峰,这次大多数网民还是站在张雪峰这一边。
媒体人的话语权并没有转换为胜势,原因无非几条:
一是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人的话语权已经没有了过去那么大的优势。
二是张雪峰的话确实反映了一些客观现实,虽然有些措辞让一些人感觉“刺耳”,但被支持他的人认为“话糙理不糙”。
三是网民对包括媒体人在内的一些(非指全部)“文化精英”的不满已经积累到一个鼎沸的程度。即使张雪峰的表述可能不那么严谨,但大家出于对这些文化“精英”的憎恶感,他们对张雪峰的围攻反而增大了网民对张雪峰的支持。
第三条尤为重要。
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很快,不但已坐二望一,而且与美国的差距还在快速缩小,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不同步不匹配也是显而易见,硬实力特别是工业能力的飞速发展,与我们的软实力、特别是话语权短板的矛盾越发突出。
文化软实力成为最突出的短板,就与高校“文科”专业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其中的媒体话语权短板与张雪峰上次提到的“新闻学”专业和媒体人的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次张雪峰把“新闻学”的璀璨形象给怯魅了。然后网民通过这个话题,又把媒体的现状和媒体人的问题给顺道拿出来揭露批判了一番。
结果自然是媒体人先输一场。
这一次张雪峰把话题引向了整个“文科”专业,然后网民借这个话题,又把中国文科专业和人文社科领域的问题,拉出来批判了一次。
结果,媒体人又输一场。
虽然两次是以张雪峰的名义冲上热搜,但网民不是简单的站队,而是有自己的立场。
不是网民故意要和媒体人过不去,而是一些媒体人早就站在了广大网民的对立面。
所以,这一次媒体人不组织对张雪峰的围攻,结果可能还会好点。
二
张雪峰吐槽文科,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认为中国文科没那么“水”、“需要对文科有新的认识”的人大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马亮也承认:“张老师批评文科、自黑文科,我觉得更多的是他对文科现有的教育和培养体系不满意。”
如果把问题改成社会公众对中国文科现有的教育和培养体系满不满意,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现状满不满意,就接近这次争论的实质与核心了,根本不是什么文理之争。
这么多人支持张雪峰,确实有一个大家对“文科”教育和文科类行业领域的不满意在里面,而不全是因为一些人说的“极端现实主义是张雪峰走红的背景”“他一致标榜这种实用主义,所以赢得了一大批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