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今朝:再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任何国家的经济形势从来都不仅仅是经济本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学界、政界人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关系到究竟怎样对待政权统治力量及其领袖的问题。而且,当前中国经济之形势已经超越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所面临的所有经济形势,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加深入、更加长远和更为根本的观点来看待。
一、经济究竟有多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工作固然重要,但经济说到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那么,是否经济发展了,人民需要就满足了呢?不是的。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少数人拿走了,广大人民的需要就无法满足。本来,如果大家都穷,人民也不会有多大不满。所以,孟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国家贫穷时,沿海地区有些人外逃,觉得到海外去可以过上好生活。他们虽然过去海外、境外了,也不一定过上好生活。再过多少年,在中国发展之后,就会发现可能还是在本国好,因为在他们去外国后,至少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不可能指望自己摆脱二等公民的身份。本来,中国以平等的方式(即主要以公有制企业)来发展经济,也不会长期处于贫穷状态。中国1978年时固然还较为贫穷,但已经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已经为未来发展(无论是平等发展还是不平等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而如果中国采取了一条不平等的发展之路,中国也确实采取了这样一条经济发展之路,那么,在国内少数人变得有钱从而变得穷奢极欲、为富不仁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必然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是,在两极分化的状态下,广大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老百姓会发现,即使自己再努力,都不可能过上那种有钱人过的生活。这样,广大老百姓必然产生造反的心态。因此,单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在中国收入分配还非常平均(毛泽东主席就留下了这样一种社会分配状态)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在经济发展而收入分配变得不合理甚至非常不合理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地位必然下降,这也就是为什么邓小平预见,在20世纪末的时候,就要突出解决共同富裕问题,亦即财富公平分配问题。然而,分配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贫富分化愈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反腐,必须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广大人民友好,也就是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这是保证中国长治久安之道,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之道。
反腐和重塑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合乎天道,但当中国执行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已经三十多年,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巨大不平等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极为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利益格局。这就使得中国的反腐和重塑经济发展模式,要贯彻和落实起来非常困难,阻力空前巨大。现在回头看,如果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执行一种更为注重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而不是大批(低价)卖掉国企给民营企业让出市场的发展政策,本来是可以避免承担这么大的反腐成本,也不会扭曲经济发展模式而面临重塑任务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