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鹏:来自哈尔滨的“降维打击”
现在整个互联网,都在讲哈尔滨。
我现在就在哈尔滨,昨天上热搜的“给中央大街地下通道铺防滑地毯”,那地毯就在我脚下,确实很宠着游客.......确实各方面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真诚和朴实。
工业城市搞旅游、搞服务业,其实是“降维打击”。
夏天有淄博,冬天有哈尔滨。
为什么这个冬天哈尔滨能让人感受到真诚、温暖、努力?那是因为工人阶级的优越性,组织性强,听指挥,执行力高,拥有朴素的奉献精神,集体主义才能诞生真正的人文关怀和温情……
从冰雪大世界的“退票”、“失物招领”开始,铺防滑地毯,换公交牌,延长早餐时间,赠送冻梨、黏豆包,房间配备地方小吃,增加大堂礼宾员,提供伴手礼、御寒用品、限制酒店调价、当地人免费接送外地游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需要整个城市全行业的老百姓配合。
对于服务业来说,想要市场繁荣,需要政府“管的更多”,而不是“管得更少”,因为只有政府规范市场,动员群众,提高从上到下的服务水平,监督管理一切不法行为,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赢得顾客。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所有景区不得随意涨价、加项目;调动八十辆公交,免费接送景区游客;紧急在景区旁边建暖棚,方便游客取暖,免费提供红糖热水;音乐家们上街去给大家开免费的音乐会,文化部门把打铁花这种非遗项目都弄到街头免费表演;公安消防随时待命,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物价局和市场管理局严格管控,严禁宰客.......这些事情,不是所谓的“自由市场”可以做到的。
这样的效果也是超出预期的,城市消费繁荣,游客满意,当地人民能够收到精神和物质双重回报,双赢。
很多人对“共和国的长子”缺乏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东北大部分城市都是非常现代的都市,几十年前就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建国初东北工业产值占全国85%,1960年代的东北工人社区,看起来就已经非常“现代化”了,到1990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2.1%,而彼时全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8.96%。
最早建设东三省的,都是党和国家的精英、专家、知识分子,普通人受教育程度都很高,哈尔滨大街上随便找个大爷大妈,都有可能是大学毕业。当年的国企工人、基层干部,大部分都是既有文化,又有组织动员能力的“先锋队”,他们的素质和水平,本来就是全世界一流的。
说个你们都认识的人,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上那个“女拖拉机手”的原型梁军,就是黑龙江哈尔滨人,童养媳出身,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也是后来的哈尔滨农机局总工程师。
不要妄谈什么‘工人阶级
’的什么什么来哗众取宠!
不要妄谈什么‘工人阶级
’的什么什么来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