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明:我们要善待万能的何“院士”,他对我们研究历史很重要
虽然我对何祚庥老先生的观点很不认同,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我们要善待何老先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可能是中文互联网上年龄最大而又最活跃的网民,而且,他也是我们历史地观察一类特殊群体的最有代表性的分析样本。
这个特殊的群体有些共性特点:
首先是他们口头最反对的,实际是他们行为上最擅长的。他们口头上反对别人扣帽子,但他们行为上又最擅长给别人扣帽子。
何老先生就带有这样明显的特征。所以,他很可能给我们解开一个时代之谜,提供重要的线索,增加一个有力的佐证。
有两句话对于识别何老先生这类群体的本质极有帮助:
1、否定前三十年最积极的,很可能就是前三十年中带头制造乱象的那一批人。
2、反对前三十年最积极的,恰恰自己的行为最有那个时代的极左范儿。
第一句是理解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的一把钥匙。
第二句是搞清楚后几十年一些舆论怪现象的关键。
很多控诉那个时代的人,唯独不敢提“西纠”“联动”。因为他们知道,要是让老百姓知道了这几个字,然后再去百度:联动覆灭记,就能找到理解那段历史的开机密码。
那场运动很多耸人听闻的坏事,都是他们带头干的。但运动之后,他们变成否定运动最积极的人,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他们把运动推向极端,甚至扭转了运动的方向,然后,这些人制造的那些极端事件,就成为否定那场运动的重要事实依据。
这就存在着一个现象:运动中的极左和运动后的极右,其实是同一类人,甚至就是同一批人。
运动中把运动故意推向极端的人,和后来否定运动的人,其实属于同一阵营。
何老先生是不是这样的人?我们还不确认。因为他在前三十年重大运动和事件中,有没有跟“吴市场”那样,举报揭发自己的老师,后来又反复以老师的亲传弟子作为人设,增强自己的学术地位?此类的事情尚不清楚。
虽然不能确定,但总感觉他们很像。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吴市场”,以前叫“吴计划”。80年代还是坚定的计划派;结果,90年代之后,他又成了最彻底的市场派,把计划经济否定得一无是处,从“吴计划”变成了“吴市场”。
这还不是最绝的。“吴市场”在市场经济学者里面的地位,是跟“两个经济学前辈”经常被联系在一起的。以这两位学者的得意门生作为标签。
但实际是什么样子呢?我把《最难打的战争,最难对付的对手》一文中的内容复制过来:
曾做过吴市场助理的柳红,在一封公开信中直接质问吴的历史问题:
有受访经济学家指出您在几次重大历史关头的表现,这些历史关头是:1956年“向科学进军”,1957年反右,1960年代批孙冶方......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