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利:唯物史观是如何看待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现象的?
基于唯物史观的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研究
——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传利教授
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引发理论界的热烈讨论。学者们研究“第一个答案”与“第二个答案”之间的辩证关系、内涵以及出场逻辑,研究如何克服腐败和纠正“四风”等,成果颇丰。如何把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研究引向深入?如何开拓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研究的新局面?为此,本刊记者访问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传利教授。
一、古代和国外思想家对治乱兴衰的研究及缺陷
▲(采访者简称▲,下同): 王老师,您好!黄炎培访问延安后出版的《延安归来》,记载了他与毛泽东关于政权兴亡周期率的谈话。如今再读其中的“窑洞对”,人们油然而生的是一种严肃、沉重的历史感。古代和国外思想家对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也有不少思考,请您谈谈他们的思考对我们研究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有何启示?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开拓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研究,关键是强化唯物史观在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研究中的贯彻运用,拓展研究视野,将马克思主义在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研究中的指导地位落到实处。
人类历史上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总是伴随着周期性的社会治乱、国势盛衰,这种周期性的治乱兴衰是人类历史变迁的整体特点之一。中国古代的多位思想家触及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见解,其目的就是为了求取长盛不衰之道,避免重蹈衰亡的覆辙。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通过对英雄与奸雄诸多历史人物对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演出的历史悲喜剧,总结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的三千年左右的王朝兴衰史。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见解深刻,从多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总结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希望为汉王朝建立新制度、巩固新政权所借鉴。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警告,还叹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北宋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鉴于往事,资于正道,总结国家治理的得失成败,为“通鉴”面世后的历代统治者、名臣、学者所重视所鉴戒。“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治乱兴衰的历史,记载了多少王朝兴亡的经验和衰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