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对象思维学为什么以主体逻辑为名


ce961dae27364309ca13bcfe0d4c420f.jpg

  【作者按】“事物的历史是无穷的,事物与事物的相互关系是无穷的,因而其属性是无穷的。”(毛泽东)幽灵学是对唯物史观的密码破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复杂性不过就是以“肉身”为中介的幽灵与物象的主体斗争,它内置于幽灵学与现象学的路线斗争场域。为此必须询问对象思维学何以是主体逻辑,对象思维学以“主体逻辑”为名的意义究竟何在。这篇短文扼要探究“《资本论》中国化的方法论纲领”,分成九个方面的内容展开。一切中国化的工作都在教员的基础上得以继续完成。这里需要鸣谢屈炳祥、弘毅、紫虬、许建康、丁堡骏、李济广、刘永佶、陈影等学者专家的文章支持!也要特别感谢为“《资本论》中国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学术前辈及学界同仁,由于仅重点关注这一时期的近作,恕不具名致谢。

  (一)

  《资本论》具有深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达成这一原理的路线图是:寻道 → 追寻马克思主义真理 → 抵达唯物史观此岸 → 知行合一 →唯物辩证法辩证(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原理。于是,如何吹响《资本论》新时代集结号呢?第一场“起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第二场“长征”: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简单再生产运动形式→扩大再生产运动形式;第三场“抗战”:挣得职能资本的一般利润→挣得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挣得非职能资本的利息→挣得非职能资本的地租;第四场“解放”:求得价值的共识→求得利润的共识→求得垄断的共识→求得虚拟的共识。这就讲明了资本的运动全史,给“唯物辩证法原理的资本”和“资本主义”(资本社会)划上了学术等号。以后沿着瓦解所谓的“公理假设”和“理论普适”,让商品成为幽灵起点,彻底和资产阶级的现象学(依托物象学的解释学技术)告别。

  质言之,“马克思革命”在于揭示行动的语境。这真正触及问题的要害。《资本论》科学运用一种特别的工作规定——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中华思维学的学科规定”历史遥相呼应。它用彻底的事格研究锁定历史的“对象”(历史世界的思维同一性)和“研究对象”(历史世界的实践统一性),从事实上酝酿了“对象思维学即主体逻辑”的思想演义。题识:“柴门深掩雪洋洋,炉头煮酒香。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

  小资料:经济物象学的术语概念很多。如魁奈引入的自然秩序,斯密依据天文学研究而触类旁通地提出“看不见的手”,马歇尔的均衡(从力学引进经济学),杰文斯借助于微分学而提出“边际效用”,弗瑞希把“宏观”和“微观”这对概念从物理学引进经济学,最后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及所衍生的拓扑学意义的“不动点”。好的经济物象学不过就是“西游记的唐僧”:是个慈悲心肠,真假不分,一心向佛,救苦救难的历史唯心论的人。

查看余下9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