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伟:对象思维学因何以“主体逻辑”为名


  对象思维学因何以“主体逻辑”为名

  ——《资本论》与唯物辩证法原理考略(兼议“《资本论》中国化”相关问题)

  【题 记】主体逻辑是马克思主义逻辑的专用语,不是什么“主逻辑”“主线逻辑”或“思想逻辑的主体框架”。主体逻辑不仅作为《资本论》、同样也是新时代的“理论强音”。为此,我们必须询问:对象思维学为什么是主体逻辑?对象思维学是“逻辑”吗?乃至于主体逻辑是怎样的“逻辑”,等等。作为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主体逻辑体现对象思维学的工具要求,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哪些内在品性呢?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为我们系统呈现边塞军旅的对象思维学,同样是生动和脍炙人口的边塞将士的“主体逻辑”。它“四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俱在,“四象”(形象、意象、物象、抽象)齐全!所谓“千营共一呼”,所谓“没在石棱中”,所谓“大雪满弓刀”,所谓“雷鼓动山川”,所谓“扫尽古丘陵”,所谓“唯应独不名”,把“活脱脱的”主体逻辑(古代军人的标范)具象化、逼真化。“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善用主体逻辑思考问题,必然气质不凡、气象万千!否则,就是“一切人和一切人的战争”(素未相识之间,凭什么要求对自己要善?资产阶级法权至上所唯一要求的仅仅是自我所有原则——识别自我利益、保护自我利益)。政治经济学是不可颠覆的。“独立扬新令”,“平明寻白羽”,吾人与吾国唯能以主体逻辑为立足、为立国之本,方可知晓《资本论》既是“世界的”,亦是“民族的”。以此回眸历史:《资本论》同样是“民族的”,亦是“世界的”。至于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是典型的主体学,《红楼梦》是阶级历史论,《水浒》应作为一部政治书来看待,《三国演义》则是谋略学,要分别从主体人的组织、社会交往和军事打仗三个维度去看。

  作者按:

  ——唯物史观发动“幽灵学”与“现象学”的路线斗争,以“不在场的在场”的幽灵学为学科规范。“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而这容易引起一般人的误解。

  ——之所以如此,在于唯物史观的思维形式工具是对象思维学,又以“主体逻辑”为其特别的工作命名。“主体=矛盾”,防止了矛盾设定或设定矛盾。既是主体的,也是矛盾的:这就是“大写规划的主体论”。它的思维学用语即主体矛盾。因而主体逻辑是对“主体矛盾”的确认,是“唯物史观的诗心”所在。由之追询历史和逻辑的如何统一。

  ——对象思维学对思维与存在同一命题的创造性理解,和中华思维学思路契合。

查看余下9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