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劳动异化及其扬弃——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随着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毛孔,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资本主义进入“数字资本主义”阶段,传统的劳动形式也从产业劳动衍生出数字劳动,并成为数字资本主义时期的主要劳动形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用“异化”概念阐释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被剥削和被奴役的本质,并指出异化劳动的四重基本样态。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数字资本主义和私有制仍然占据人们生活、生产的主导地位,其资本增殖的逻辑实质并未改变,且在数字技术的条件下更具隐蔽性和扩散性。因此,《手稿》中所揭示的劳动异化现象在数字化时代仍然存在,并体现出新的形式,即“数字劳动异化”,使社会生产、生活遭遇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以《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为线索,剖析数字劳动的异化表征,积极探索其扬弃路径,思考数字时代下人的解放的可能性。
一、数字劳动及其异化的出场逻辑
在传统工业资本时期,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劳动这一基本活动出发,阐释异化劳动理论,揭示资本对人的剥削本质,即劳动产品本身作为工人耗费生命、精力创造的客体被资本占有,而成为一种与主体相对并反过来统治主体的异己力量。当下,随着大数据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合谋,传统工业资本催生为数字资本,人们再次被资本主义的数字权力统治和操控,《手稿》中指明的异化劳动在数字资本和数字生产领域中延展为数字劳动异化。因此,我们需要回归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剖析数字时代劳动形态的实质和数字劳动异化的出场语境。
1.数字劳动的界定及其本质
在探索数字劳动异化的出场逻辑时,我们有必要对数字劳动进行界定,并阐释其本质内容。随着数字时代的生产力变革,数字劳动的表现形式必然会不同于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的工业劳动,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对生产、生活领域的嵌入,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场域被延展,传统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微博、淘宝、微信、钉钉等各类平台成为我们工作、购物、交流、娱乐的重要工具,正是资本主义和生产力对各类数字平台的渗透,传统的劳动形态与劳动关系也进行了数字化重构。
关于数字劳动,目前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尼葛洛庞帝、丹·席勒等学者认为与信息通信技术密切相关的行为和劳动都可以称为数字劳动。泰拉诺瓦则认为数字劳动是“互联网上的在线劳动”,属于非物质劳动范畴。目前,学界对数字劳动的分析与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数字技术劳动,主要指围绕网络技术、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进行开发应用的技术性工作。二是网约平台的线上劳动,主要指在滴滴、饿了么、高德等线上平台进行接单,随后提供线下服务的复合型劳动。三是数字平台的无偿受众劳动,用户在淘宝、微信、京东等APP的使用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互联网用户,而是无偿进行数据生产,并为平台带来利润的“产消者”:我们在平台使用过程中的点击、浏览等行为既生产数据,也进行广告、物品、娱乐消费。也就是说,用户的平台使用过程就是出卖劳动力的过程,其在线时间即是劳动时间。当下,数字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数字平台的无偿受众劳动,本文的讨论分析也主要聚焦于此。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