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导》周报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党报党刊是记录时代风云、进行舆论引导、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阵地,是党的奋斗历程的同行者、见证者和记录者。1922年 9月 13日,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创刊,1927年 7月因汪精卫背叛革命而被迫停刊,社址经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辗转南北,历时近 5年,共出版 201期,设有“时事短评”“中国一周”“世界一周”“寸铁”“各地通讯”“读者之声”等栏目。
《向导》在严酷的革命环境下坚持出版发行,且荟萃了当时党内第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从最初仅发行数千份,到最多时达 10万余份,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指导中国工人运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革命忠实而勇敢的“向导”,被读者赞扬为“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本文综合运用报刊史料和相关文献,将《向导》置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历史语境中作一考察,探讨《向导》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贡献。
一、宣传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在实践中更为系统地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党报党刊是助力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文化载体。《向导》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创办的坚持正常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积极阐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
《向导》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宣传和阐发。其所刊登的 1474篇文章中,171篇文章直接或间接地阐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23篇文章阐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30篇文章阐发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15篇文章阐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等。
比如,《向导》发文指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变化,有一个时代的经济变化为基础,所以近世政治史上的民主革命,不过是经济史上产业革命的伴侣”;“这种经济变动又绝不是一时的,必经过长久的酝酿,酝酿到一定的程度才一发不可收拾,必待新经济制度产生,新阶级完全取得统治地位,那时社会的平衡才得恢复”;“作国民革命,必得按照一定革命步骤——由宣传群众而组织群众,训练群众以至武装群众,打倒统治阶级,取得政权”,等等。
此外,《向导》策划和出版了专号特刊对列宁主义进行集中传播。《向导》第 99期出版了“列宁逝世一周纪念特刊”,第 184期出版了“列宁逝世三周年纪念特刊”,发表了《列宁论东方民族的解放运动》《列宁主义是否不合适于中国的所谓“国情”?》等文章,详实地介绍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新经济政策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