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

2023-10-07 1289 3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昆仑策网

  中国的近代史,从鸦片战争时起,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欺压的血泪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史。我们当年学历史的时候,知道中国是从“五四运动”时,就进入了现代史的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这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存在着到底如何看待人民的认识与态度的差异。当年,不少文人在看待中国民众的时候,总会用“一盘散沙”来描述民众的状态。在说出“一盘散沙”之后,就是停不下来的叹息,说中国没有希望了。

  除了这一类一直都是处在悲观心理的文人之外,总还有另外一些人,不甘心中国就总是这样被列强欺负下去。他们在一次次抗争,在一次次奋斗。其中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斗争,也有诸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这类的精英运动。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辛亥革命的过程也是少数精英发动,武昌的新军首义,带动各省原来清廷的总督们纷纷独立,割据一方,成为后来民国时期的各路军阀。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抗争最终都是失败的。这也是当时某些文人认为,中国的民众都是一盘散沙的依据。中国没有办法了,中国没有希望了。

  虽然孙中山很顽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甚至在辛亥革命之后,他也还要发动二次革命。他也认为辛亥革命并不彻底。但是在孙中山的内心里,中国的民众并没有太大的力量,毕竟一盘散沙的意识,孙中山也是有的。所以在他的三民主义里,国家的兴起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军政、训政和宪政不同的阶段。在军政阶段,是依靠军队来打天下,建立他需要的政治制度;在训政阶段,是要训练或者培训民众的共和意识与国家意识;到了宪政阶段,才是实施西方民主体制的阶段。

  或许孙中山也想动员群众,但他并不知道动员群众的真正的方式。他四处奔走,到处呼吁,但收效甚微。最后,他走上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才找到了一条明路。

  在孙中山那里,他的世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他抗争的精神可嘉,但他的道路走不通。在他内心深处,民众只是接受教育和启蒙的对象,是被他利用的工具。这样的唯心史观是无法指导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早期的共产党员们最先走进工厂和矿山,开始对中国的工人阶级进行宣传和启蒙。中国共产党人走到铁路工人和矿工们中间,组织工人俱乐部,宣传革命真理,开办工人夜校,教他们学文化。再后来就组织工会,领导工人群众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懂得,要革命,必须要发动群众,要依靠群众,要组织群众,并且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查看余下6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