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为:泡沫M2——冬天漫谈
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中国之货币金融制度是到了非大调整不可的地步了。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2024年1月16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都明确了这一点。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我国现在的货币究竟是过多还是过少。对此学术界有两种主要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现在(2023年底)货币发行量M2已经达到了292.27万亿元(约300万亿元),比2022年底的266.43万亿增加了9.7%,是2023年126万亿GDP的2.32倍,巨额的M2已经成为高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堰塞湖。有学者更是警告:去年平均一个工作日就发行1200多亿货币,一天发的货币量超过了毛主席一辈子发的货币量,这完全是作死的节奏!”
一种观点认为,“如果通胀率低于2%,中国的宏观当局应该毫不犹豫地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
可以说,这两种观点是截然相反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这就是当今中国经济学界分裂对立的现实集中表现。
前一种观点的潜台词是,虽然现在货币还没有表现为物价上涨,但是迟早要表现为物价上涨的(这是新自由主义者弗里德曼的观点)。后一种观点的潜台词是,反正物价涨幅不大,怕什么呢,不用怕,尽管印发钞票就是了,等物价出现大幅度上涨时再减少货币发行都不迟(这种观点,算是中国特色凯恩斯主义了,恐怕就连凯恩斯再生都不敢这么说的)。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经不住斟酌的,都不懂得通胀原理。前者不知通胀机理究竟是什么,后者是不知当通胀爆发时减少货币发行根本遏制不了通胀的(看看乌克兰战争以来的美联储紧缩货币与美国通胀并存的事实,看看人类历史上过度超发钞票的历史,就应该知道了)。如果说第一种观点有未雨绸缪的担心,那么第二种观点就有误导我国自戕之嫌。中美之间的决战在金融、在人民币和美元之间,学者们不是不知道。但是,如果我国真的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那么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必然加剧。
二、破解难题,从理解M2开始
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破解今天所面临的货币难题呢?
我们现在一说货币发行量,常常是用M2来说事。M2究竟是什么东西?按照我国人民银行的规定,M2包括流通中的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此项与M0之和为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它存款(后三项为准货币)。从此M2含义可知,参与交易的(即可以推动物价波动的),实际上是流通中的货币(M0)和一部分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事实是沉淀于金融系统的、未参与交易(即不影响物价水平)的“死货币”。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