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用事实证明毛主席奠定了中国人的吃饭大计


  用事实证明毛主席奠定了中国人的吃饭大计

  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被国人拿出来争论,甚至有部分人把中国人吃不饱肚子全归因于毛主席时代的农业政策,以此制造新中国不同时代的立场撕裂。

  本人并不赞成这类争论,新中国的农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结合了不同时代科研人员和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个进步,一点点成就,汇集成了最后的成功。

  曾经的吃不太饱,既与农业发展过程相关,还与人口快速增长有关,1950年,中国人口是5.52亿,到了1980年,已经是9.5亿,再加之西方国家的封锁政策,面临一些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没有哪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经历此阶段。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最重视农业发展,最重视中国人的吃饭大计,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没有毛主席时代的积累,就没有中国人的吃饭独立。

  2021年,著名水稻科学家袁隆平先生逝世,整个长沙,整个湖南,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悲伤之中,在他的灵柩运送进行时,整个城市都为其凝固,他享受到的感情待遇超过了任何一位“两弹一星”科学家,甚至超过了许多国家的国家级领导人。

  为什么?袁先生为什么能得到此等厚爱?

  因为大家都一致认为是他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饱饭问题。

  那他是靠什么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呢?

  因为他是“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为杂交水稻研究做出了最大贡献。

  换个说法,那就是杂交水稻在推动中国人更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曾经的国务院总理赵**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方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杂交水稻在粮食增产中起到了显著作用。

  既然杂交水稻对袁先生这么重要,对中国这么重要,那我们就来好好研究一下杂交水稻的诞生与发展,唯有如此,方能看清真实的历史轨迹。

  图一(从图一到图九均摘自于《湖南省农业志粮油篇》内部油印版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事实:

  第一,对农业种子的研究,无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后,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第二,中国当时的科研环境相当大胆、民主、开放和平等,袁先生仅仅只是湖南一个非常小地方的农校教师,竟能获得当年湖南省农业领域唯一的一个省级重点科研立项,这要放在今天几乎不可想象,要立大项,必须是放在重点大学,怎么会由一个中专学校牵头?

  第三,不拘一格用人才是当时的用人主旋律,为了方便袁先生更好地开展研究,湖南省政府特地将其从安江农校调入到省农科院,并允许他带来一些科研助手。

  第四,我们还得承认,杂交水稻的诞生,跟李必湖这位助教老师也密不可分,虽然他是袁先生的学生和助手,但如果没有他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植株,“三系杂交稻”的研究就很难进入到下一个关键环节,我们不能忘记和忽略他的巨大贡献。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8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8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