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批判电影《武训传》?

2024-03-12 8237 3
作者: 察网编辑 来源: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原编者按:批判《武训传》根本不是什么要“围着武训的死魂灵穷追猛打”,也不是“小题大做”,“未有将学术问题、艺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区分开来”,更不是毛泽东“错误的发动了批判运动”,而是影片本身提出了“原则性”的思想政治问题,需要对用革命词句所表达的不正确的史观进行澄清与纠正。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经毛泽东改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推动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在思想文化领域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来,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是一个热点,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翻案的文章:一是1980年张经济在《齐鲁学刊》第4期发表《希望给武训平反》一文,该文被许多报刊转载,从而引发了对《武训传》事件的关注热潮,彼此观点对立的文章同时见诸报纸杂志。二是2006年《炎黄春秋》发表两篇文章,指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一个大冤案。[1]三是因2012年3月图书音像网站上悄然售卖“未删节”的“供研究使用”的《武训传》DVD,使《武训传》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并引起一些人的浮想联翩,提出“领导人何以非要以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武器狠批、猛批《武训传》,并欲置上海那批‘党内秀才’或‘同路人’于死地呢?”的质疑。[2]归纳起来,上述内容包含以下三个问题:武训和《武训传》应不应该被批判,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应不应该树立,毛泽东的批判是不是“欲置上海那批‘党内秀才’或‘同路人’于死地”?本文依据历史资料,探寻历史的真实,分析毛泽东当年发动批判的缘由及批判的意义。

  一、毛泽东提出批判《武训传》是因为它的历史观存在错误

  电影《武训传》写的是一个真人的故事。历史上的武训(1838—1896),是清朝末年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庄(今属山东冠县)的一个乞丐。他乞讨筹款兴办义学,兴办了柳林的“崇贤义塾”、杨各庄的“育英堂”、临清的“御史巷”三处义学。武训行乞兴学的事在清末就开始产生影响。当时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宣付国史馆立传;各级官府、各界名流开始采用种种办法,彰扬其“孝义、节行、克己好义”的道德楷模精神。梁启超亲自为武训立传。[3]国民党时期,蒋介石、汪精卫等军政界要人,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等文教界人士,争相表彰。

  《武训传》原剧本是一部歌颂武训苦操奇行、“行乞兴学”奋斗精神的正剧,在1948年11月初影片拍摄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停拍,1949年,私营制片厂昆仑公司买下《武训传》的摄制权。当昆仑公司决定重拍该片时,孙瑜本人也没有多大把握,当时,“脑海里总飘浮着一个很大的问号——武训其人其事怎么样?在北京的全国文代大会上看过了那么多热火朝天、洋溢着高度革命豪情的文艺节目,在秧歌飞扭,腰鼓震天,响彻着亿万人冲锋陷阵的进军号角声中,谁还会去注意到清朝末年山东荒村外踽踽独行、行乞兴学的一个孤老头儿呢。”[4]1949年7月26日,孙瑜在文代会期间的一个晚宴上向周恩来谈到准备拍摄电影《武训传》时,周在短暂时间里谈了自己的看法:“(一)站稳阶级立场;(二)武训成名后,统治阶级即加以笼络利用;(三)武训最后对兴学的怀疑”。[5]周恩来的寥寥数语使孙瑜对所谓“义学”的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发生了疑问,据此对剧本的主题思想作了重大修改,改“正剧”为“悲剧”:武训为穷孩子们读书识字终身艰苦兴学但“劳而无功”。[6]

查看余下9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