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远:读书不唯书、不死读书、不尽信书的毛泽东
学习毛泽东同志读书生活中的哲学品质
徐中远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精通唯物辩证法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理论家。他的思想和理论贡献,他的历史唯物辩证观点和辩证分析方法,一生恪守的哲学品质,深刻地贯穿、融化在他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的全过程中。
毛泽东同志在读古今“有字之书”过程中,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他从不给以简单的论断,而是谨慎地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具体地加以剖析,用唯物论、用辩证法思想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书上所写、所说的人和事、思想活动、人物言论及所阐述的道理、所记述的史实、史迹、史例、史故、史论、史评等等,毛泽东读书不尽信书,总是独立思考,辩证分析,从不人云亦云,从不书上怎么写、怎么说,自己就怎么信、怎么说。他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是什么就是什么,赞成就表示赞成,不赞成就表示不赞成,有什么看法就表明什么看法。我们从他在读书过程中写下的许多具有自己独到看法、独特见解的批注文字,独有的评论、评说中,能够清晰看出他的读书人生中一直恪守的哲学品质。
毛泽东同志一贯认为:“一个共产党人必须具备对于成绩与缺点、真理与错误这个两分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事物(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党务等等)总是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而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由矛盾着的两个侧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而得到发展的。这应当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普通常识。”(《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348页。)毛泽东同志在人生漫漫的读书生活的实践中一直坚持读书不唯书、不死读书、不尽信书的哲学品质。
一、关于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一些人物、事件等的评价和看法
1、对诸葛亮的评价。
《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的诸葛亮这个人物是毛泽东非常推崇的。毛泽东在著作和讲话中常常提到诸葛亮。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三国演义》里有三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知识分子,有高级的,也有普通的。那些穿八卦衣,或像诸葛亮那样拿鹅毛扇的就是知识分子,1957年7月9日,在上海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谈到我们的干部不要怕群众,不要脱离群众,要跟群众在一起的问题时,毛泽东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毛泽东选集》第S卷,第452页)《三国演义》里,作者笔下的诸葛亮能够呼风唤雨,料事如神,成了智慧的化身,对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毛泽东的看法是:也不是“全人”,“总是有缺陷的”。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中,在谈及这一问题时,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这是中国的成语。中国还有一句成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毛泽东选集》第S卷,第496页),很显然,毛泽东的这些讲话中充满着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和他的哲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