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怎样看待今年中国经济5%左右的增长目标
【编者按】本文为《全球财经连线》就今年两会有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陈文玲总经济师的采访。现授权发布,以飨读者。
《全球财经连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5%左右的增长目标。你怎么看待这一目标?
陈文玲:今年中国经济5%左右的增长目标,既符合实际,我们有条件能够实现;又有一定压力,我们还要努力,可能要蹦起来,才能摘到树上的桃子。
今年5%左右的目标之所以说有条件实现,因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比如,我们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超大规模制造业的优势,超大规模人力资本、人才队伍的优势,还有超大规模数字化基础设施超前发展的优势。我们科技创新追赶的步伐也在加快,且已经取得结构性突破。
去年,经济经过修复反弹,全年已经实现了GDP增长5.2%的目标。去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来的目标也是5%左右,和今年的提法相同。但去年上半年,经济处在修复状态,一季度、二季度表现不及预期,但是中国经济并没有垮,中国经济经过恢复,在下半年开始反弹,最终实现了全年5.2%的增速。
尽管2022年我们的经济增速相对较低,从2021年的8.1%降到了3%,但2022年疫情多点暴发,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相当大。经历这样的一个修复到反弹,实现5.2%的增长目标,我觉得各方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不仅是全国人民、企业等,政府出台的8个方面的强刺激经济政策也在逐渐发力。
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2024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仍有较为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说还要努力跳一跳,主要有几点原因:第一,国际环境仍高度不确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对全球2024年的经济都是看低的。不仅看低2024年,还看低未来5年。在世界经济走势向下的大趋势下,中国经济能保持5%左右的增速,非常不容易。
第二,我们的外部环境并不轻松,对我们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第三,就像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这些堵点和卡点反映了我们在体制上、机制上、制度设计上,我们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流通的顺畅上还有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第四,虽然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但预期在减弱,很多人以及很多企业的预期还没有发生从看低到信心爆棚的根本性转变;需求也在减弱,尽管去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2.5%,基本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但这主要是线下消费的修复,我们还有很多消费受到抑制的地方:住房消费、电子产品消费没有大的起色。所以总的来看,消费还是拉动GDP增长的第一驾马车,恢复增长比较快的实际上是线上消费、旅游、餐饮,其次新能源汽车增长也是比较快的。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增至27.6%,并且还在增长。但并不代表着这驾马车就已经达到了最优的状态,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