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楼船夜泊瓜洲渡”


  一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南宋陆游的《书愤·其一》的那首诗:“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高昂战斗情绪,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情绪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意境开阔、气韵雄厚的诗篇,表现诗人的家国情怀,壮志雄心跃然纸上。这里边提到了一个人物诸葛亮,一个地名瓜洲渡。如果说还有一个元素的话,那就是雪夜。

  事情居然那么蹊跷,也是一个雪夜,也是一个名叫瓜州的地方,也是提到了诸葛亮的故事,却发生在今天。不过,此瓜州非彼瓜州也,陆游笔下的瓜州,那是指的扬州附近的一个长江瓜州,我们今天所要讲的瓜州,却在遥远的甘肃大西北的天水。如果说陆游的瓜州诗篇是一篇气吞山河的雄浑巨作,那么今天的瓜州故事是一个暖人心的温暖诗篇。

  2月17日,甘肃瓜州,一场大风加沙尘的极端天气席卷了新疆,大量返疆的车辆被堵在了路上,能见度不足20米,路面积雪五公分,车窗外飞沙走石,气温骤降,用胶条、包裹堵挡车缝,但无济于事。于是25000名乘客游客在交警指导下,被迫下了高速,就近涌进了仅有五万人的瓜州小县城。

  一个弹丸小县,顷刻间进来相当于他们人口一半的县城,这个小县城顷刻面临崩溃。我们的故事便由此发生。拖家带口的游客孩子在哭,很多人已经十余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了,车辆已经没有油了,恐惧、绝望笼罩着他们。25000人的同时涌入,一时间,瓜州的宾馆酒店全部爆满,大量游客依然没地方去,没有饭吃,没地方住。

  一个小小县城,第一温暖人心的政府令下达了,瓜州第一时间开放县城所有的政务大厅、学校、社区体育馆。县城的政府人员买光了县城所有的棉衣棉被,而后一个个送给了旅客。但是,即使如此,滞留人员实在太多了,关键时刻,瓜州老百姓挺身而出,这个大西北的小小县城,市民们开启了一家一户到街头认领旅客的“接力赛”。这是何等感人的场面,彼此互不相识,市民们冒着风雪走上街头,一个个敲开了旅客的车窗,而后领到自己家中做客避寒。于是,这些被堵在风雪路上的游客们,热乎乎的被窝有了,热腾腾的饭菜也有了。顷刻间,面临危境的25000个游客,仿佛一瞬间有了家的感觉。瓜州人用大西北的热情加实在,温暖了整个风雪交加的西北寒夜,这也就是全网由此对甘肃人对大西北的第一印象。

  这是一个同胞重新认识同胞的过程,这是人们懂得一家亲的含义多么暖人心的夜晚。那天晚上的故事,可以说千个万个故事,都在讲述着两个字:温暖。有的市民说,“如果你不嫌弃,可以来我家挤一挤,只要你来,保证有热饭吃,有地方住”;有的说“我家宽敞,还能再住五个人,来吧!”;有的说“我家有空房间不要钱的,今晚不睡,就等大家来”。有人甚至让出了主卧,就为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住舒服点。把旅客接回家还不算,还把家里的肉菜,粮食全部拿出来,烙饼的烙饼,炖肉的炖肉,有些旅客过意不去,要给他们钱,可他们死活不要,说吃点喝点算个啥,就当是远方亲戚来了,热情瞬间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炸了开来。该怎么形容我们大西北同胞们的一片盛情呢?有人套用千年以前陆游的诗篇:“车辆夜雪瓜州路,情谊暖热五更寒”。

查看余下5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