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满:为什么有人要为《杜鹃花落》洗地?我谈五点想法!
最近小小说《杜鹃花落》入选成都市新都区初三语文测试试卷引发巨大争议,争议的焦点是该文是否有美化侵华日军的内容,胡锡进的评论被许多人认为是为这篇小说洗地。现在我就这篇小说谈五点我的看法。
第一,杜鹃花在中国也被称为映山红,民间经常将两者互相替代。在中国歌坛有一首饱含深情、曲调优美、家喻户晓的歌曲,歌名为《映山红》,是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歌词是:“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歌词虽然只有四句,反复咏唱却是无比优美,感人至深。这首歌还在2009年5月入选中宣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因此这是一首借杜鹃花和映山红歌唱红军、歌唱英雄的歌曲。
中国历史上赞美杜鹃鸟、杜鹃花的诗词非常之多,诗人、作家借啼血杜鹃表达殷殷深情,也借杜鹃花表达对亲人的思恋、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诗人李白见杜鹃花想起家乡的杜鹃鸟,触景生情,怀念家乡,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从古至今还没有见到一篇文学作品中用杜鹃花来形容和赞美侵略者的。
然而《杜鹃花落》中却用杜鹃花来描写日本侵略者。小说是这样写的:“老岗田一口鲜血喷出,鲜血喷在了那青年身上,绽放开来,像嫣红的杜鹃花,慢慢地散开,飘零,融在了泥土中……”
文中的老岗田就是日军高级军官岗田大佐,他命令日军用大炮残暴地把八路军炸得血肉横飞、也炸死了他儿子后,他口中吐出的鲜血“像嫣红的杜鹃花”,难道这还不是在美化侵华日军?难道这还不是将侵华日军比喻成在中国用来歌颂英雄、赞美红军的杜鹃花吗?
这一次,胡锡进再次站在了日本侵略者一边,再次为侵华日军洗地。他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我们中国人控制对日本的仇恨情绪?到底是为什么?
第二,以胡锡进为代表的洗地派的理由是小说《杜鹃花落》是以岗田大佐的视角写的,然而我们仔细阅读这篇小说会发现,这完全是一篇以作者视角、以第三人称视角写的小说,并没有第一人称,如果有岗田大佐的视角,那也仅仅只是有极个别地方写岗田大佐心理的时候,其余所有场面都是作家的视角,包括三次描写杜鹃花都是作者的视角,因此并没有所谓岗田视角。
解决了视角问题,我们就能够知道,文中的情感,包括与岗田大佐的共情都是作者自己的。胡锡进在评论中说“这篇小说完全以一名侵华日军指挥官为视角,对八路军的评价是日本式的,而且让人觉得那名日本大佐心疼儿子,要为儿子报仇,人性挺正常的呀。”胡锡进为了给这篇小说以及其作者洗地,苦心想了一个角度,即父亲为儿子报仇是人之常情,在胡锡进与日本大佐共情之后,也让所有人跟着胡锡进一起与日本大佐共情,于是乎一场侵略战争就这样被描写成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