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左翼爱国学者张文茂同志因病逝世,谨以此文深切怀念!


  【原编者按】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城郊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心原城乡发展处处长张文茂同志,于2024年6月1日凌晨5时左右病逝,享年75岁。

  张文茂同志多年从事农村工作实践和政策研究。对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农村集体经济尤其是人民公社制度等重大问题有深入的研究。

  张文茂同志,改革初期曾担任县委党校教员、副校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乡镇党委书记等职。九十年代初调到北京市农研中心从事农村改革政策研究,曾任体制研究室主任、城郊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出版有《北京郊区现代化问题研究》、《京郊农村改革三十年研究》、《城镇化与社会转型》等著作,曾参予中央政研室、中宣部和北京市等重大课题的调研和撰稿工作,对农村改革、集体经济、土地制度演变史、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演变等问题有独到见解,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张文茂同志退休后仍长期从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和组织制度建设研究。今天,我们重发《张文茂:历史演变的本质和资本扩张的逻辑》一文,深切怀念张文茂同志!

历史演变的本质和资本扩张的逻辑

张文茂

  【摘 要】重建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已经不仅仅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了。在当下,这已经是摆脱美帝国主义经济控制、重回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利益的一场伟大的政治斗争。再来一次农村包围城市,也许是我国重回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一、改开以来发展的两个波次正在终结

  农村解散原先的集体经济体制,退回到家庭小农经济以后,实际的经济功能主要不在于发展农业本身(农村改革对农业本身的功能基本上是负面的),而是在于促成了囯内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和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深度大融合。这种发展表现为我国资本势力扩张的两个大的波次。

  首先是农村改革释放出大批自由的农村廉价劳动力。劳动力的重新商品化并与城乡生产资料(资本形态)的结合,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复辟的开始,为城乡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促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波次的资本主义扩张。这种扩张使社会生产力在国内市场范围上于世纪之交达到相对过剩的水平。第一波次发展造成的国内产能过剩必须找到更大市场,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于是,整个社会生产不再以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而是服从于资本追逐利润的最高目标,转向了“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体制和结构。甚至不再满足于正常的对外贸易,而是进一步转向了对国际资本的全面开放,招商引资,放弃经济主权,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形成了依附型外向经济结构,实际上是以全球化为口号与美国为首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融为一体,为国内相对过剩的生产力打开了国际世场,促成了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中美国”格局和我国经济总量的第二波次的扩张。

查看余下6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