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满:青年不经历严酷考验,如何就春风?
【嘉峪关市区俯瞰图(央广网发 嘉峪关市委宣传部供图)】
最近,武汉大学一名硕士研究生作为选调生被甘肃省嘉峪关市录用后,因对在嘉峪关这座西部边远城市不满意而去职,并写下了一篇名为“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的文章,讲述自己作为选调生被嘉峪关市录用的过程,由此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不能不说这篇文章写得很真实,而且颇有文采,读后似乎要被这位同学的情绪所感染和打动,甚至对她的经历产生同情。然而在细细品味其中的思想情绪后,又觉得哪里不对,似乎有一点令人不安的忧虑在心里缭绕盘旋。反复琢磨,顿然惊觉,这篇文章在自我情绪表达和宣泄之外,一直没有谈到一个人人都应具有而我们社会正在缺失的一种品格,那就是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即国家价值观。
作为一个中国青年,特别是作为一个享受国家政策的选调生,是否应该对国家承担有某种责任?或许在当今社会环境中,在当今舆论氛围中,承担国家责任即国家价值观可能会被一些人耻笑。在追求个人自由价值观的西化潮流冲击下,难道我们还要承担国家责任?难道我们的肩上还承担有国家责任?一个本应十分清晰的答案,在混浊的潮流冲击下变得模糊乃至是非不分。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选调生。选调生是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的简称。而且选调生是要经过严格政审这个环节的,选调过程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双向选择,也是国家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双方奔赴。这位同学最终被录取为选调生,表明她已经列入党政后备干部和高素质人才重点培养计划。那么此时,她是否应该承担某种国家责任呢?答案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但就是这个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答案,却偏偏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社会正在走向一个无中华国家观、无底层人民观、无崇高国家责任感和国家价值观的思想混乱状态,由此而出现了这位同学放弃履行选调生所承担的某些国家责任的令人不安的去职选择。
这位同学在嘉峪关这个西部地级市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了离职。这一行为本是她个人的意愿和选择,我们无权干涉。但我想说的是:第一,她参加选调生考试的本意是想留在大城市当公务员,这就使得她的这一选择初心就具有某种偏离制定这项政策的本心,一旦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安排到边远城市,她就自然有了思想波动,最后做出了离职选择;第二,她并没有意识到,不管她的初衷如何,在参加选调生考试、完成政治审核过程并接受到嘉峪关市入职工作的那一刻,她便承担起了一份相应的责任,这是一份对国家、对组织、也对她自己的人生理应承担的责任。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