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研究生学习阶段的调研
不久前,有位研究生跟我说起他的一个同学跟他的导师的一些事情。这位研究生说,他的同学想去外面做一些调研,那导师却对他的学生说,你先把要读的书读上三遍。面对导师的强烈要求,学生自然无语。但学生心里并不服气。可是面对这样的导师,他也确实非常无奈。他不太可能跟导师争辩,但导师的强硬又不可能说服他。所以学生很感纠结。
在研究生阶段,有些书确实是要读的,而且有的书也确实需要多读几遍。但是对研究生来说,读书只是研究生阶段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研究生阶段的全部。研究生这个概念,从汉语的意思来说,就是要自己独立地做一些研究的。导师的作用应该是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所走的研究之路是否有偏差,方法是否适当,观点是否准确等。导师如果看到了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站出来给予纠偏。总之,导师所能做的,是关注学生所做工作在总的大方向是不是有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或者存在一些较严重的缺陷,而对此需要把关。另外,对于学生的一些带有独创性的想法,导师也要尽可能给予鼓励。
至于学生想要外出调研,在我看来,导师是应该给予鼓励的。毕竟,在研究生阶段,只坐在书桌旁边,只是在不停地读书,多少有点不妥。即使是在做所谓纯理论方面的研究,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实际。如果只在书里做研究,这样研究来研究去,而不联系实际,能创造出新思想和新观点吗?我以为这样的可能性很小。在研究生阶段,学生也要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提出个人能想到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可能这些思考和办法不可能一开始就非常成熟,就一定能见到成效,但毕竟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总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给学生这种经历过程的机会,对学生没有任何帮助。
或许,导师也并不是一定要阻止学生出去调研。可能导师手里的经费并不充裕,而学生外出调研,肯定是要花钱的,而且可能花的钱也不会太少。导师手头拮据,不好意思说自己没钱,于是就找其他理由不想让学生外出调研。其实,导师手里没钱也并没有什么丢脸的。有时,导师在申请课题过程中,没有中标,于是手里就不充裕,这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次没有中,下次努力也不是绝对没有机会。
如果导师确实因为财政方面的问题,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学生外出调研,但也总有一些弥补的方法。比如可以在一个附近的、较小的范围内做一些基础性的调研。这一般也花不了多少钱,还比如可以阅读大量的书籍、刊物、网上查询,到一些权威机关的官网上查询有关资料和数据。这些做法,固然与真正的外出调研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但总比一直坐在屋子里什么也不干要好一些。另外,有的调研,如果一下子就跑得很远,还要跑很多的地方,这确实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持。但如果就近进行调研,或者只跑少数一些地方,所花费的费用也不一定很多。导师手里不充裕,向院系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估计院系领导也不一定就不支持。总之,只要愿意想办法,总是能找到一些办法的。找不到最优的办法,可以找次优的办法。任何搪塞和借口都不可能得到积极的结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