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25年,我们要做好理论准备

2024-07-16 2741 4
作者: 高艳平 来源: 观察者网

  编者按: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这是中国大踏步追赶世界、并屹立于大国之林后总结出来的重要法宝。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将再次掀开新的篇章。
下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又将往何处去?为此,观察者网特别策划《改革进行时》专题,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相关重大议题,追踪和见证党的重大改革决策与实践历程。
 过去几年来,中央不断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何深意?“打工人”、“被算法操控的人”成为民间舆论热词,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焦虑?二十大提出中国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理解?本期《改革进行时》,观察者网邀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展开讨论。

  【文/观察者网 高艳平】

  立足现实,亟待理论创新

  观察者网:中央文件提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要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比较要害的就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问题。为什么过去几年来中央不断地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背后反映了哪些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问题?

  姚洋:中央不断强调两个不动摇,因为这非常重要。中国经济能够走到今天,无论国企还是民营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自己是国营企业子弟,我知道这些年国营企业是怎么走过来的。我自己也曾经在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工作过,这是1950年代就建起来的一家国有企业,现在是央企西电集团。看着这样的国营公司70多年走下来,能够切身体会到国有企业是为国家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民营企业突飞猛进,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前30年”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有的转制了,有的“瘦身”了,但是国有企业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创造了机遇,培养了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而言,民营企业的腾飞正是在国有企业“前30年”创造的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到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是纯国有的,或者纯私有的。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民营和国有都很重要。民营经济有创新的活力,国有企业可以实施国家战略政策,并且在一些民企不愿意干的、外部性比较强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来理解“两个毫不动摇”。实践层面讲,在中国我们一直说民营企业的贡献“56789”,即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就业,以及90%的企业数量。

查看余下8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