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北京的老城墙和城门楼为什么会被拆
最近,在网上又看到对北京在五六十年代拆除老城墙和城楼的指责文章。这是针对北京市中轴线申遗的成功而发出来的感叹。这篇感叹的文章从中轴线申遗为切入点,再度指责五六十年代北京老城墙、老城楼被拆除的错误。这类文章至少在近十多年来,见过的得有几十篇了。可能还有更多的文章,我没有看到。对当年拆除城墙与城楼,这个决策过程似乎并没有多少人披露出来。我肯定也不知道。不过,有的问题可以通过分析来做一个大致的判断。
梁思成与林徽因都是非常优秀的建筑学家。他们对于古建筑,更是爱惜有加。这方面他们不存在任何问题,我们也无权对他们提出任何批评。对他们要求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包括保护老城墙、老城门楼,献出一片赤诚之心,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我们大家也都能理解。
然而老城墙和老城门楼还是被拆了,这让人很痛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梁林二人的建议是,老北京城保留不动,在老城之外如在新北京一带(新北京即指复兴门以西一直到玉泉路这一大片地区)建立一个新的北京市区。这样,老城的风貌就会被完全保留下来了。现在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就不是只有故宫和中轴钱的,而是一个完整的北京城。
然而,北京还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憾。
梁林二人的建议为什么没有能够被接受? 这其中的原由,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无从得知。但是从历史上来进行分析,有一个原因恐怕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新中国建立时,实在是太穷了,什么家底都没有。要开展新的建设,就极度缺乏资金。要建设都如此吃力,再要保护和修缮更多的古建筑,根本就是几无任何可能。那时,国内的黄金都让蒋介石搬到台湾去了。如果蒋介石还有能力,他会在撤离大陆前,要把大陆所有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重要机构如电厂、水电站,以及相关的水利设施都要全部炸毁。如果这些罪行都能实施得逞,那么新中国的家底就更是惨不忍睹。
因为穷,我们没有钱在北京老城之外的地方去建造一个新的北京市区。老北京城连内城加外城,面积也不算小。如果要建一个新北京市区,那么所占地面积只会比老北京城更大而不会比老北京城更小。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如果说,我们从国家的建设投资中,从国家政府的日常费用中抠出一些钱来做这件事,能不能做得到? 现在不好说,或许也能做成一个新北京市的雏形,但是如果要继续投资,难度就更大了。我举一个例子。1965年,我考上了北京电机学校。这是一所中专半工半读学校。学校建设的时间应该是从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然而从1959年开始,国家进入经济困难时期。学校原本的建设规划还是很可观的。但由于经济困难,学校无法完全按照原来的规划建设完工。而第一批学生入学时,学校只完成了规划中一半的建筑项目。所以整个校园看起来很奇怪。一个主楼,面向机场路。然后一直向主楼左侧延伸。有学生宿舍,有食堂。校园内建筑的分布就像一个残疾人,只有左上肢和左下肢,完全没有右上肢和右下肢。一所偌大的校园,只有这几栋少量的建筑,本来就不太正常。而校园的右侧部分完全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钱再继续建设下去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