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远远没有止境
前不久,看到郭松民老师写的《逛“艺术区”有感》。文章中写道:“这些艺术园区,前身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起来的工厂,有钢铁厂、纺织厂、机器制造厂、电子器材厂、发电厂……等等。”
郭老师还说,工业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继长城、大运河之后的第三个千年工程,其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我深有同感。我读中专时,那所中专学校就在大山子一带。周边就是718大院(798不过是718大院里的一所工厂),774厂(国营电子管厂),738厂(国营有线电厂)等电子工业企业。从大山子到酒仙桥,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助下建设的一个国家电子工业企业群。在那片区域,厂区、生活区、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电影院应有尽有。附近还有不少四机部所管辖的研究院所。四机部(电子工业部)下属的无线电工业学校在国营电子管厂的附近,邮电部下属的邮电工业学校就在国营有线电厂的附近。我所在的电机学校(曾经名为无线电专业学校)是北京市仪表工业局所管。北京电机厂就在大山子附近。北京市在这块地方建校,是为了学生到附近企业实习非常方便。那时的生活是一种火热的生活,那个年代也是一个火热的年代。
八十年代,计划经济开始退出。不客气地说,这种退出的过程有点粗糙。企业原来得到的拨款,现在改为贷款。企业原来上缴的利润,现在改为纳税。即所谓拨改贷,利改税。看起来只是一字之差,但企业的压力却一下子增大了许多。政府原来所承担的责任一下子就都扔掉了,企业一下子就要背负如此沉重的负担。本来,我们就像让孩子学游泳,还是要有教练指导的,还有一个从浅水再到深水,再从泳池到江河的历程。但是对于当年的国有企业来说,他们没有教练,没有从浅池到深池的过程,一下子就从岸边被扔到波涛汹涌的江河之中,有几个孩子能幸存下来?
所以大部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企业都被迫凋零了。现在还有那么多无耻之徒指责和嘲笑国有企业。在我们这些人看来,这些人没有良知,不懂人事。
读中专时,正值文革初期。那时不上课,就找一些书来看,恰巧,有两本描述东北钢铁基地的小说让我看到了。一本是草明写的《乘风破浪》,一本是艾芜写的《百炼成钢》,写的都是钢铁战线上的历程,背景也都是鞍钢。这两本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它们都是描写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的钢铁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还有一些管理干部,为国家的工业化在做最艰苦的工作,在背负最沉重的担子,但也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前两年,我在孔夫子旧书网还买到了这两本书,还会不时地翻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