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其淋 钟一鸣:跳出“中国产能过剩论”话语陷阱

2024-11-28 522 0
作者: 毛其淋 钟一鸣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产能过剩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生产能力超出实际市场需求,导致资源利用不足和生产要素闲置的现象。长期存在产能过剩可能引发多种风险,包括市场秩序恶化、企业恶性竞争、效益下降,甚至出现大面积破产,从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造成潜在危害。判断产能过剩的标准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不仅能反映生产能力的实际使用情况,还能间接反映市场需求的强弱。然而,在分析中国这一具有强大生产能力的经济体时,简单地使用产能利用率作为判断产能过剩的标准不够充分。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强大的产能不仅是当前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还能为应对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做好准备。因此,对产能过剩的理解需要从多维度入手,考虑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保障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长远发展。

  “中国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目前,一些美国政客和媒体频繁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声称中国新能源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并将这种指责扩展到更多工业品类。他们宣称中国通过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扰乱全球价格,严重冲击了世界市场,还将美国经济自身的问题归咎于中国的产能过剩。此外,美国还对中国制造的联网汽车开展国家安全风险审查,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等产品的关税,试图阻碍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正常出口。这些措施实际上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焦虑,也反映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双重标准。

  从实际数据看,中国并不存在美西方所谓的“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的产能利用率稳定在76%左右,与美国的78%相近。截至2024年8月,中国产成品库存指数约为48,同样未触及50的警戒线,这进一步表明市场供需关系较为平衡。与此同时,中国工业企业利润持续增长,2024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5%。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长明显,据国际能源署测算,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4500万辆。这表明,当前的产能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产能并未过剩。

  实际上,新兴产业中的产能超前建设是一种常见且有益的策略,有助于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并推动技术进步。在技术迭代迅速的新能源领域,企业在初期进行大量投资,旨在为未来的需求增长做好准备,短期内的超前建设为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拓展,产能结构会逐步得到优化。尽管市场对新技术的接受可能存在滞后,但从长期来看,新技术领域的需求总体呈现扩张趋势。因此,将新能源领域的暂时性供需不平衡视为产能过剩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查看余下6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