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毛岸英其实是“中国第一个上山下乡的知青”
毛岸英是众多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他童年在上海当过流浪儿,在苏联经历了诸多磨难。1946年回国后,他在延安参加农业劳动,先后到山西、山东等地参加土改,解放初期到北京机器总厂工作,抗美援朝时又率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经受战火的考验。他信仰坚定、忠于人民、品德高尚、清正廉洁,坚持人民至上,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了短暂的一生。2009年9月,毛岸英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并于2019年9月荣获“最美奋斗者”光荣称号。
一、“劳动大学”的磨炼与调研
在生活上,毛泽东提倡让孩子们多吃苦、多锻炼,为的是让他们了解中国社会、增长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担负起革命的各项重任。
1946年1月,毛岸英从莫斯科途经新疆、西安,来到了延安的王家坪。时隔19年再次相聚,父子喜极而泣,相互间有说不完的话,这给毛泽东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安慰。毛岸英首先脱下那身苏军制服和大皮靴,换上了父亲穿过的旧棉衣棉裤和用粗毛线织的毛背心、毛袜子。父子相聚两天后,毛岸英就离开父亲搬到了中央机关去住,到基层接受锻炼。当详细询问了毛岸英在苏联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之后,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在苏联长大,又在苏联的大学里读书。国内的生活你不熟悉,况且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这是不完整的。你还需要读另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你应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那里能学到外国学不到的有益的东西。”(毛新宇《爷爷毛泽东》,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毛岸英明白了父亲的心意,自己离开中国这么久,对中国农村了解极少,也非常愿意向农民学习。正巧,劳动模范吴满有来看望毛泽东。毛泽东便对毛岸英说:“这就是你的校长,你过去吃的是面包,回来要吃中国的小米。”又对吴满有说:“我现在给你送一个学生,他读过外国的大学,没读过中国的大学。你要教他种地,庄稼怎么种出来的,怎么多打粮食。”父亲的殷切期望,犹如一个个美好的蓝图,毛岸英一一牢记在了心中。
1946年3月的一天,毛岸英打点好简单的行李,穿了一件打了补丁的棉衣,又换上了父亲送的布鞋,背包里装上了一斗小米、几斤菜籽和瓜子,便从窑洞里笑着走了出来。毛泽东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出来为毛岸英送行并陪他走了一段路,叮嘱他说:“岸英,你要和老乡一同吃、一同住、一同劳动,要从开荒一直干到收割,再回来。等你劳动大学毕了业,再上延安大学好不好?”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