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彦丨从《七律·到韶山》“三改两送”看领袖风范:虚怀、谦逊、至臻
1959年6月25日下午5时44分,毛泽东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这个时间是从1927年1月10日最后一次离开韶山算起。那时毛主席到韶山考察农民运动,临别前,在毛震公祠对乡亲们说:“三四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也不会回韶山来了。”
32年弹指一挥间。新中国成立后10年,毛主席回到了韶山故乡。第二天即26日,他上山给父母扫墓,回老屋观看陈设,进祠堂思忆往事,到邻居家串门做客,到学校与师生合影,还畅游水库,但更多的是走访群众,宴请乡亲拉家常。26日深夜,主席感慨千万,彻夜难眼,即兴吟写《七律·到韶山》。
你知道这首诗的题名是怎么来的吗?
你知道发表稿有哪些改动吗?
你知道这首诗征求过谁的意见?
你知道这首诗序“巧合”吗?
你知道这首诗还有什么遗憾吗?
我们一次讲个够。
关于诗名由来
《七律·回韶山》最早发表在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正式发表前,内部交流稿题为《无题(归故里)》。
公开档案资料显示,这首诗毛主席手写抄录两次。一件题为“诗一首”,诗首有小序。另一件手书诗尾有“登韶山一首”。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印刷时,目录标题为《七律·到韶山》,正文题为“七律”。《红旗》半月刊1964年1期(1月4日出版)转载时,“七律”后面加了诗题“到韶山”。人民文学出版社《毛主席诗词》1965年5月重印时,正文标题也加了诗题。
关于诗题用“到韶山”,而不是“回韶山”,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汪建新研究认为,毛泽东回到家乡,沒有项羽衣锦还乡的炫耀,沒有刘邦“威加海內兮归故乡”的张狂,也沒有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慨叹。他回乡的心情急迫,韶山在他的內心分量很重,但一个“到”字又显得轻描淡写,给人以低调朴实之感。
他不想让人觉得他回韶山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不过只是他巡视祖国大江南北所“到”的一个点。一个“到”字看似平淡,去充分体现出一个心系天下、情满大地的大国领袖独特情怀。
关于内容修改
比对主席两次手抄诗稿,1963年12月发表时正文有3处改动。发表正文是: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原稿正文是:
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飘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