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谈谈“战略科学家”及其能力形成


  最近读《二程集》,有人问程颐:“为文有害于大学之道乎?”子曰:“是其为业也,不专则不工也,专则志局于此,斯害也已。学以养心,奚以文为?五经之言,非圣人有意于文也;至蕴所发,自然而成也。”[〔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87页。]读到这段时想到习主席提到的“战略科学家”的概念。我理解战略科学家就是不依赖专业路径即“不志局于此”的科学家。而多数科学家则将科学搞成“是其为业也”,并自陷“不专则不工也,专则志局于此”的困地,这是一种非战略的科学研究,程颐说:“斯害也已。”而科学家战略能力的形成,则是“功夫在诗外”,即“非圣人有意于文也;至蕴所发,自然而成也”。下面谈谈我对“战略科学家”的理解和认识。

  一、“战略科学家”概念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27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1]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科学家如果缺少战略意识,所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科学”可能就是科学家的天花板。毛泽东同志曾经说,他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2]。这里的“文房四宝”指的就是哲学思想。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物的边界及其本质转化的学问,边界是事物相对性和差异性的界定,是对立面的规定,同时也是事物性质转化的边际。

  二、技术是“真老虎”和“纸老虎”的统一,“战略科学家”的能力不表现为消灭矛盾而是表现为转化矛盾的能力

  科技战略不主要是制造或消灭矛盾,即用技术叠加的方式增加矛或盾的功能,而是通过找到矛或盾的功能边界来转化矛盾。很多人在理解科技的时候往往着眼于制造或消灭矛盾,这是科技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思维,在这种思维中出不了战略科学家。真正的战略是辩证地转化而不是制造或消灭矛盾的学问:前者注重非线性的变量,后者注重线性的增量;前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道法自然”,这是人本,即技术服务人民的思路;后者是“马太效应”,即技术服务资本的思路。人民需要团结合作,资本需要两极分化。

  战略科学家的任务是将对手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劣势,将我方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战略科学家考虑的不是消灭矛盾——矛盾是消灭不了的——而是转化矛盾的问题。任何技术,其功能都是有边界的,过了边界,强大就转化为弱小;不越过边界,弱小可以转为强大。例如,俄罗斯是一个具有超大版图且拥有巨大资源蕴藏量的大国,其优点是不怕资源消耗,因而它拥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但“大有大的难处”,因其版图超大,俄罗斯便有了东西难以兼顾的软肋。正如胖子不怕消耗,就怕赛跑一样。当年苏联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全球范围跟美国搞“人盯人”全程对抗,被美国带上了节奏,结果硬是被美国拖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出师未捷身先死”,硬是在未发生正面冲突、“身体还在五大三粗”的时候轰然倒塌。

查看余下5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