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从沙白到琼瑶


  这种断裂,体现在生死观方面,就是再次切断了‘有限’和‘无限’间的联系。

  作者|郭松民

  01

  哈姆雷特说,活着,还是死?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的确,这段时间,沙白与琼瑶,两位女性的“轻生”(准确地说是自杀),令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中国的传统历来是重生恶死。在民间,对自杀有一个颇具深意的别称:寻短见。

图片

  一般来说,中国人注重现世,不太喜欢谈论死亡的问题,《论语》中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子路问,应该怎样侍奉鬼神?

  孔子:“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鬼呢?”

  子路又问:“那么请问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从这段对话看,孔子对死亡多少是有一点忌讳的,至少不愿意讨论。

  但问题在于,死亡的话题是无法回避的,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100年后,今天所有活着的人,基本都会死去。对任何人来说,从出生开始,死亡都是一种渐渐逼近的客观存在。

  孔子后来也意识到这一点,“自古皆有死”,回避是回避不了。既然如此,就要把生命和某种永恒的东西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对抗死亡。

  在孔子看来,这种永恒的东西就是“道”,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能够得道,死亡也就不再可怕了。

图片

  除了相对抽象的“道”,中国人也非常看重历史。

  如果说西方人信仰的是上帝,那么中国人信仰的就是历史,所以,“名垂青史”要远胜于苟且偷生。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说,人难免一死,但要对得起历史,“汗青”,即史书。

  02

  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不仅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文化和价值观层面,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中,在生死观问题上,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毛主席的“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图片

  或许很多人没注意到,“老三篇”中有两篇是祭文,祭文就是在生与死的交界处发出的感概,产生的思想,是对终极意义的深入思考。

  “老三篇”,彻底解决了“此岸”和“彼岸”,“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关系,同时又摆脱了宗教的虚幻与儒家的迂腐,为“上帝死了”之后的人类指明了方向。

  在《为人民服务》中,毛主席把人生的意义定义为“为人民服务”:“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查看余下5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9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9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