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贺军:“洛河之誓”与道德、信仰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载入史册的“洛河之誓”,内容都涉及重要的政治前途和国家命运。第一次是刘秀信守了他的“洛河之誓”,第二次是司马懿毫无顾忌地背叛了自己的“洛河之誓”,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折射出中华民族的道德信仰的变迁。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有现实意义。
一、神圣的洛河
水对地球人很重要,和阳光、空气一起并称生命的三大基本要素。在中国古代,水为五行之首,对于农业社会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洛阳乃是中原的地理中心,自秦始皇第一次实现大一统之后,即使早期定都西安,洛阳依旧具有陪都的地位,东汉首次定都于洛阳。洛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演化出浓厚的文化符号特征,在古代中华民族的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
中国古代世界观之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色彩。水也是两面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四方。“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我们的先祖们认为,水可成为对人类有益的因素,但“谓水失其性而为灾也。”中国古人深刻地认识到水可以表现出来的破坏性质,“人主好破坏名山,壅塞大川,决通名水,则岁多大水,五谷不成也。”水不可能像人一样,具有自己好的或者坏的脾气性格,能否让自然界的水发挥人类需要的善“性”,全在于人的行为,“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
水的地位重要,洛河的地位神圣,对洛河发的誓当然也要充满敬畏之心。刘秀遵守“洛河之誓”、取信天下后,东汉相对稳定,维持了100余年的繁荣、稳定和扩张,享近200年国祚,文化、经济、科技、外交成绩斐然。而晋朝则命运多舛,即使从高平陵事变,司马懿背弃“洛河之誓”、完全掌控魏国开始起算,到西晋结束,只有67年。西晋东晋二者相加,虽说也在理论上有155年国祚,但其过程极为悲凉、艰辛,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王马“共和”,甚至连皇族血统都曾被人质疑。
当然不能纯粹用迷信的方式去解答东汉和晋朝的不同结局,但是历史事实也很清楚。司马懿打破了中国人心中的圣殿,打破了信仰,拿信仰当欺骗工具,必然导致信仰崩塌。自司马懿之后,再无载入史册的“洛河之誓”,中华民族的道德决堤,不得不重构新的道德体系。历代君王也试图从司马懿的晋朝悲剧中汲取教训,到了唐代,一次洛河水灾,唐太宗还要“帝引咎,令群臣直言政之得失。”
二、司马懿的无耻与精明
司马懿擅长利用冠冕堂皇的词藻,达到自己的目的。在高平陵事件过程中,司马懿为了使自己的政变行为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还向曹魏皇帝表忠心,“臣言‘太祖、高祖亦属臣以后事,此自陛下所见,无所忧苦,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臣虽朽迈,敢忘往言!”“昔赵高极意,秦是以亡;吕霍早断,汉祚永世。此乃陛下之殷鉴,臣受命之秋也......皆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在这里,司马懿貌似一心为了曹魏江山,实则自己就是赵高篡诏、吕雉乱政、霍光废立,把他指责曹爽的罪行,反过来说他自己,倒是很贴切。如果司马懿诛灭曹爽是为了魏国好,他可以比肩周公,成为历史记载中的正面人物,但是他诛灭曹爽的目的,完全出于司马家族改朝换代的一己私利。因而,至少从魏家天下的角度上看,就不能不认为司马懿很无耻。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