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国运转折仅仅需要十年时间
回过头看,上个世纪的80年代是整个世界的转折点。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并于1985年再次连任。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并连任到1990年。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此前不久,中国改革开放启动。
那十年,也是中苏国运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的那十年,中苏两国的国家运势呈现鲜明的对比。
70年代,是苏联经济最强盛的时候。虽然对当时的统计数字无法进行确切的比较,但有人估计,当时苏联经济总量曾一度接近美国的70%,比日本要高得多,是公认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美国已经失去二战以来在科学和技术上的优势。而且,当时的苏联有超过20种关键产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国家财政收入更是达到了美国的98%。
而当时的中国,在经济上却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那十年,是WG的中后期,虽然相较于WG的前期国民经济有一定的恢复,但直到1977年,中国的GDP只有3250亿人民币。居民收入处在非常低的水平,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3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65元。即使在城市地区,许多基本生活用品奇缺,不得不凭本凭票供应,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吃饭穿衣都是问题。据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在见到有的女孩没有避寒的衣服而蜷缩在尚有余温的柴灰中时,不禁放声大哭。
但这十年,也是苏联繁荣的落日余辉,是中国黎明前的黑夜。
一说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人们就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停滞的事实来证明,其实,这并不准确。从苏联的历史来看,在特定的阶段上,那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甚至能创造别人难以企及的经济和科技奇迹。1950年,苏联科研经费投入占国民收入的1.35%,1970年为4.0%,1985年为4.2%,解体前夕的1989年,占比达高4.7%。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2020年,美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只有3.45%。
所以,那个时候,苏联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位于世界前列,整体的国力更是日益强盛。但有一点,这种成功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强大财政的支撑,二是牺牲民生的代价。
苏联迅猛发展的科技和工业,需要以大量的财政投入为基础,因为这种发展无法通过市场的渠道实现循环。这就需要集中力量干大事,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要汲取整个社会的资源形成对这种发展的财政支撑。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只用了19天,每桶石油由3美元涨到13美元,其后一路上涨近20倍。而苏联在1969-1980年间,石油产量增长了9倍。有文章说,从石油危机爆发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前,苏联的石油红利高达2700-32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