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华:推翻美国科技霸权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中美经贸摩擦及其战略思考
——基于生产率优势演进视角
杨玉华摘要:自2018年爆发大规模经贸冲突至今,中国经济仍保持了强劲增长,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自生产率优势的不断演进与升级。贸易冲突虽恶化了我国的出口条件,却无法改变既有生产率优势的条件与演进的态势。生产率优势演进理论揭示了两国经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深层原因:中国生产率优势的演进导致了两国产业生产率优势由互补互利转化为竞争冲突。中国在高端产业生产率优势的不断汇聚和突破,打破了美国高端产业生产率优势的长期垄断,动摇了美国霸权的产业基础,威胁了美国的高级生产率优势的垄断地位和霸权利益。美国挑起贸易摩擦和冲突的目的就在于遏制和打压潜在和现实的竞争对手,维持既有的霸权地位和利益。我国正处于形成高级生产率优势的关键时期,支撑高端产业的要素基础和创新动力比较薄弱,因此,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不断汇集和塑造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以创新驱动推动我国演进路径向内源式驱动转变,以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自2018年美国发起以大规模增加关税为特征的对华贸易战,时至今日已经六年多了,其间又经历了近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战争的严重冲击,世界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并有进一步陷入“滞胀”的风险。中美经济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成为世界难得的发展高地,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这种情况与西方经济理论是严重冲突和矛盾的。
一、西方经济学视阈下中美贸易摩擦的缘由及其失灵的原因
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中美经济高度互补、经贸关系密切是推动两国关系和平发展的客观条件。改革开放前,中美两国经济结构与资源禀赋存在巨大差异,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高,资本雄厚,技术发达,是第二次、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的主要源发国家,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资本短缺,技术落后,但劳动力富裕,市场潜力巨大,因而两国要素禀赋优势互补,国际分工合作潜力大,互惠合作的利益巨大。事实也确实如此,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以来,不仅双边贸易增长迅速,贸易额均居对方前列,而且双边投资也增长巨大,成为双方最主要的投资市场之一。截至美国对华贸易战爆发前的2017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高达5837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了232倍,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的7倍多,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占到美国进口市场的19%,而中国也成为美国居于前列的出口目的地,占到中国进口市场的8%,是美国飞机(25%)、汽车(20%)、集成电路(14%)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57%的大豆、17%的棉花)的重要出口市场 。[1]美国对华出口商品多数属于高附加值产品,而中国对美出口多为发挥劳动力优势的低附加值的日常消费品和终端产品。中美双向投资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截至2018年底,双方投资额已经接近1600亿美元,其中,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累计达到851.9亿美元,在华美资企业约为6.8万家;中国对美投资存量为731.7亿美元。[1]另外,中国大量投资于美国金融资产,持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相互交织的经济关系和不断发展壮大的经济交往规模,成为维系中美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压舱石、推进剂。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