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成也金融化,败也金融化——评《虚拟资本》(之五)


图片

  一、学者有何用

  在讨论正题之前,我先讲一个小插曲,活跃一下严肃的学术气氛。

  拙文第三集《迪朗打了谁的脸》(昆仑策研究院首发,2025年1月14日),被红歌会网转载后,某先生(简称“关先生”),在拙文后面跟帖说:

  ——“国内学者一个共同点:长篇大论头头是道,一让他们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全部都躲起来了。”

  老实讲,之前我也认为,“学者”这个称呼几乎就是“吴用”(无用)的同义词;我还请书法家写过一幅字:“百无一用是书生”,以此自勉。

  看到“关先生”的跟帖之后,我忍不住哈哈哈——笑了。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拙文第一集《“再工业化”能拯救资本主义吗?》(昆仑策研究院首发,2025年1月8日)被红歌会网转发后,这位热心的“关先生”也有一个跟帖:

  ——“唱衰资本主义没有70年也有50年了吧?人家衰弱了么?依然是世界主流,依然是世界老大。相反的唱衰者反而这种老调常谈像念经一样的文章写了几十年你们不累么?纯粹没事找事浪费时间,老百姓早就不相信你们这些人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为了不拂“关先生”的美意,我在拙文第二集《卷空气是一种宿命》(昆仑策研究院首发,2025年1月11日)中,诚恳地向他致了谢、检了讨(致谢和检讨的内容,我就不重复了)。

  不知道是我的致谢不够诚恳,还是我的检讨不够深刻,总之“关先生”恼了。于是,“关先生”再次跟帖愤怒揭发:“他们……全部都躲起来了”。

  “关先生”的跟帖,让我改变了“学者无用”的成见。能让“关先生”恼了,这不就是学者的用处么?

  二、金融化的底层逻辑

  言归正传。说到金融化,人们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买空卖空的炒作,与胆大妄为的投机。的确,投机和炒作确实是金融化的内生逻辑。

  然而我始终认为,基于投机的想象力固然是金融化的内生逻辑,但却并不是金融化的底层逻辑。

  在上一集《没有马克思,明斯基得不了大勋章》(昆仑策研究院首发,2025年1月16日),我讨论了资本主义面临的两个悖论:第一,家庭负债攀升的逻辑链条,存在于“透支与过剩”的悖论之中;第二,国家债务攀升的逻辑链条,则存在于“要阶级斗争,还是要资本主义”的悖论之中。

  我之所以特别在意这两个悖论,就是想提醒读者:我们不仅要知道迪朗强调的“创新、剥夺和寄生,这就是支撑金融利润的社会逻辑”,而且还必须知道金融化(虚拟资本做强做大)的底层逻辑。

  那么,金融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迪朗说的对:“金融并没有以某种方式悬浮在实体经济之上。相反,金融发展与经济相关,并为其转型做出贡献。”

查看余下6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