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大赦杨白劳,不然呢?——评《虚拟资本》(之七)
一、金融化积累的转向
我个人认为,第五章和第六章是《虚拟资本》的文心所在,也是值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者认真拜读的两章。
第五章的标题是“金融化积累”。
在第五章中,迪朗提到了一个名词:“金融化积累的转向”。那么,什么是“金融化积累的转向”?
迪朗在第五章开宗明义地指出,“格丽塔.克里普纳在她广受争议的著作《资本化危机》中将金融化定义为资本积累的重新定向,也就是从生产和商业活动转向与金融有关的活动”;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渠道寻求利润”;“它将资本主义的动力(即利润)置于金融化的中心”。
这就是金融化积累的转向,即:资本积累从生产和商业活动转向金融活动。
为此,迪朗用了三类指标来证明这个转向不是想象出来的事件,这三类指标分别是:
第一,金融部门的权重;
第二,该部门利润相对于整体利润的重要性;
第三,金融利润在非金融企业中的动态。
迪朗证明的结果如下:在美、英、法、德、日等五个国家中,“广义的金融部门(包括房地产业务)的比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似乎一直在强劲增长。”
也就是说,上述指标“证明了金融利润的相对权重正在增加”。
迪朗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金融方法对资本积累越来越重要。”
二、金融利润不虚拟
第六章是第五章的继续。
第六章的标题是“金融利润的来源”。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金融积累转向的动力来源于资本积累的动力。也就是说,主导金融积累转向的过程始终是资本追求利润的初心。
迪朗提醒说,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虽然金融利润的占比越来越大,却并不能因此证明金融利润不是真实的,而是虚拟的。所以迪朗特别强调:
——“虚拟资本相对于创造财富的增长,其对应部分是金融利润在整体利润中所占份额的上升。但是,这些金融利润本身并不是虚拟的。它们以现金支付,具有货币权力的所有属性”。
为什么金融利润“并不是虚拟的”呢?迪朗的回答坚定地捍卫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金融本身从来都不是价值创造的源泉。金融利润是价值的化身,但不是价值生产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将金融利润视为从生产价值的活动(来自劳动的收入和/或来自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利润)中转移出来的收入。”
迪朗之所以强调“金融利润本身并不是虚拟的”,不仅仅是因为金融利润需要“现金支付”,更在于金融利润是“从生产价值的活动(来自劳动的收入和/或来自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利润)中转移出来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