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卷空气是一种宿命——评《虚拟资本》(之二)
一、资本的使命
关于金融,有一个很常见的观点值得商榷。
这种观点认为,金融资本是好同志,但金融化不是好同志。金融化之所以不是好同志,就在于金融资本一旦“化”了,就会把虚无当作真实,金融的正常功能就被扭曲了。
若就实体经济的衰败而言,虚拟经济的嚣张跋扈确实彰显出金融功能越来越扭曲。
何谓“扭曲”?就是卷曲变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内卷”。
然而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在我看来,如果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赚钱)来把握金融化的功能,而不是从满足社会需要的角度来把握金融化的功能,那么金融化的过程不过是金融资本自身使命的扩展而已。
既然金融化是资本使命的扩展,那就很难说这是对金融功能的扭曲。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虚拟经济的做强做大究竟是金融功能的内卷,还是金融功能的外卷?
不过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便是金融功能的外卷,这一路卷下去,最终恐怕也难逃内卷的宿命。
何况马克思的积累理论业已揭示,不论是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不论是外卷还是内卷,卷是资本的历史使命。
把虚无的空气当作真实的财富来卷,乃是虚拟资本的宿命。
二、“脱实向虚”的底线
但金融功能再怎么“卷”,也不能就此告别实体经济,只卷空气就ok了。诚如迪朗所言,“虚拟资产不断膨胀,虽然看似创造了无形的财富增量,但其最终价值仍需由实体财富来买单”。
所谓“由实体财富来买单”,乃是社会经济活动不能“脱实向虚”的最后底线。
那么,金融功能究竟应该卷到何种程度,才不会突破最后底线呢?
正如农业社会必须有90%以上的劳动用来解决吃饭问题,工业社会却只需要百分之几的劳动用于解决吃饭问题一样,到了后工业社会,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日益融入经济活动的背景下,用于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只能会越来越少,其占经济活动的比重只能会越来越低。
如果“实体经济”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工业和农业”,那么,被科技发展和人工智能替代的工农业的劳动力又将何去何从,又将进入哪个产业呢?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经济活动“脱实向虚”的取向,马克思主义应该怎样做出辩证分析呢?
如何处理虚和实的关系,这个“薛定谔的猫”将长期困扰着我们。
三、马克思的视角
迪朗在前言中说,“金融化不是附带现象。它是一个触及当代资本主义组织方式核心的过程。”也就是说,金融化并非处于资本主义演进过程之外,而是一个内生于资本主义演化过程之中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