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赵露思抑郁背后: 揭秘中国娱乐资本的盘剥真相
文章指出,综艺节目制作是一种“娱乐性劳动”,实习生在高强度工作下,却得不到相应报酬,甚至需要自掏腰包维持生活。这种劳动控制并非依靠传统的强制手段,而是通过以下三种文化策略来实现:1. 关系工作:公司营造了一种导师与学生、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关心实习生的生活、提供娱乐活动等方式,提升实习生的好感度,从而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投入高强度工作。2. 情感工作:公司利用表演、游戏、讲黄段子等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实习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高强度工作,模糊了娱乐与劳动的界限。3. 情怀工作:公司宣扬“为传媒理想而牺牲”的企业文化,通过讲述励志故事、歌颂奉献精神等方式,激发实习生的使命感和崇高感,使他们忽视了自身的剥削,心甘情愿地付出更多。
这些文化策略共同作用,构建了一种“娱乐幻象”,使实习生在愉悦、兴奋、崇高的体验中,主动接受了自我剥削。这种文化性的劳动控制和意识形态支配,是当前中国综艺娱乐产业市场化背景下的一种新逻辑,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原载《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6期,原题为《另一种娱乐至死?——体验、幻想与综艺娱乐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劳动控制》,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另一种娱乐至死?
——体验、幻想与综艺娱乐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劳动控制
娱乐至死的另一种隐喻?
在绚丽闪耀的舞台灯光与震耳欲聋的音乐渲染之下,我进入了一种眩晕的状态——这个景象和《黑镜》“1500万”故事中的那个华丽、精彩而虚幻的选秀舞台如出一辙,所有人都不知疲倦地鼓掌喝彩、放声大笑……这是一个普通的周四夜晚、某综艺娱乐节目的录制现场。从以往经验看,这场录制将在明天凌晨一点左右结束——这时,艺人和观众们可以回家大睡;而我,却要通宵剪片。为了在周五下午完成这期节目的制作,博得当晚在电视机前“葛优瘫”的你哈哈一笑,我需要连续工作30个小时。当然,这只是上海C电视节目制作公司W导演团队实习生在三个月的实习期中每周的例行工作。(田野笔记,2015年8月)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