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虬:当今一切企业的活力秘诀——中国人的总结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如同广为流传的情歌《见与不见》,企业活力的秘诀,不论你爱或不爱,它就在那里,是企业规律的客观性。
1996年3月27日,有领导在诸城提出“不必争论是股份制还是合作制,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后,实际上形成重大的产权认识误区,虽然推动了市场主体的形成,但最终少了民意根基。一个根本原因是,同一时期出生、懂事的青年人,如今已作为雇佣劳动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964年10月29日,教员对大致45后50后60后,或者范围更广,有4个字的评价:“没知识了”,因为“没见过帝国主义、地主、资本家”,“吃蜜糖长大”(《毛泽东年谱》同日)。如今这代人垂垂老矣,有一代人的北大荒、梁家河、西双版纳,依然少有对风投、私募及金融衍生品投机的认识,以及由其决定的阶级关系的直接体验。
深度求索DeepSeek团队平均35岁。这代人饱经诸城产权变革后,资本驱动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关系的改造,有的人为取得学位即付出无偿劳动,到走上社会即默认雇佣劳动者地位。一代人不敢婚育,难以承担下一代精英竞争的培育压力。这是他们的前辈,包括那些口吐莲花的私有化专家从未感受过的。另一方面,他们平视西方,早已没有了留法前辈用50年前乘坐5万吨洋轮来奚落国产万吨轮的那种仰视。
1967年9月16日,教员说,“老爷们要向小爷学习”(《毛泽东年谱》同日)。今天,正是小爷们叱咤风云的天下。
农村出身的梁文峰,30岁创办幻方基金,三十六岁掌管千亿私募,从人力劳动的小农寒门到最现代的高科技资本运作,梁文稳也算是“执两端而竭焉”,能否找到最恰当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和毛泽东都认为,生产劳动中管理引起的对立,是以“一切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共性。毛泽东就生产、分配中人与人的关系,提出了改造方法。
“我们的经验,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态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不能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用做工作,就自然会出现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创造性合作”。(《毛泽东文选》第8卷,第129页)
并进一步总结:在所有制稳定期间,通过生产和分配体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调整,是没有止境的,“这种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5页)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