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新时代地缘博弈中的国家战略能力


  大国风云,中国视角

  国家战略能力是国家领导集体治国理政能力的综合体现。

      这篇文章,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从世界史和地缘政治角度观察大国兴衰中的战略选择和利益得失,探讨在当代世界格局大变动中,特别是进入强国新时代后,中国需要何种战略思维和战略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怎样的地缘战略。

      非常值得一读。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生存底线和利益扩展极限

  (一)战略研究是国家“养生”的学问

  我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一书中,用了三卷本的长篇幅分析了世界地缘政治三大支点地区,即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特征和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大国力量能达到的极限和底线。

  每一个国家都有扩张的欲望,但也都有可为与不可为、可得可失——以其固有版图为起点——的极限和底线。

  汉语中的“福”字,其实很有些战略意味。左边的“礻”字旁有崇拜的意思,拜的就是右边的“一口田”。它的意思是,人只要有了一口田就饿不死,对其必须死守。反过来,如果超出一口田,假设达到了十口田,那也可能要撑死。

  对于一个穷国来说,战略目标防止的是饿死,即确保主权、寸土不让。当国家富强起来了,防止的就是撑死。饿死是死,撑死也是死。穷的时候总说,等富起来就好了,到时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但当我们富起来时才发现,富有富的问题。所谓穷时防贼、富时防匪,什么时候都有安全问题。过去是贫血,现在是高血脂、糖尿病。战略能力首先就是认识自己的利益底线和极限,底线是唯物论,极限是辩证法。对进入强国新时代的中国而言,学习辩证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国家饿死的不多,撑死的不少。国家衰亡,饿死的不多,所谓的饿死就是被侵略,整个被颠覆了。但撑死的多,二战时期的日本、德国和苏联都是撑死的。人饿了其实更容易团结,容易一块儿去奋斗。

  战略研究不是“国家拼命的学问”。从麦金德到布热津斯基,他们研究的战略都是“国家拼命的学问”,是“地理和地理”的关系。

  比如,控制了A就控制了B,而要保证控制战果,半径就要不断扩大,也会不断有接下来的目标,最终会把国家国力拉伸到难以收缩的地步。一个国家的利益扩张线不在于有多长,关键是要能收回来,收不回来就会要命,辩证法研究的就是能不能收回来。

  利益扩张,如果战线拉得太长,矛盾就会转化,回来花费的力气就要比前进花费的力气还要大,而惯性又导致扩张者不愿意后撤,最终会把国家的资源链绷断。比如,有人说控制了中亚就能控制世界,但历史告诉我们,在中亚总是弱国打败强国,许多大国止步于此,古罗马、大英帝国、纳粹德国、苏联等都栽在并衰落于此。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