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上卷(连载26-30)


  【作者按】 这是张文木著作《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中两卷(下卷尚未出版)的连载,上卷谈太平洋两岸的地缘政治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中卷谈大西洋两岸,尤其是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梳理了其中大国的国家力量及其扩张能力的战略底线和极线。该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单行本目前已经断版,内容收录在《张文木战略文集》第5、6卷。由于全书注释网络编辑耗费时力,故省略。

      另,这套书只出版了上卷和中卷上、下两册,没有下卷。下卷还在写作中。下卷主要写中国,其结构分天命、天时、地利、人和、使命五个部分。第一二三部分已完成,四、五部分(人和)谈生产关系及其存在的的规律和必然性。我已出版的宗教、气候书就是其中天时天命的内容。已出版的地缘政治、海权书是地利部分的内容。生产关系、使命部分是社会主义及其前途,《美国的没落》是其中的内容。但很不够。看来完成卷三恐怕是此生的事业了。

图片

  张文木出版的著作(2000-2023)

图片

  上卷目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三章 太平洋两岸大国地缘政治力量消长规律与中国外交选择  

      第一节 太平洋两岸地区地缘政治结构特征——与欧洲比较 / 一、欧洲和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结构特征比较 / 二、地缘政治力量评估的合力原则 /三、北美洲与亚洲地缘政治结构特征比较 / 四、亚太地缘政治结构中的支柱国家及准支柱国家及其特征 / 第二节 日本地缘政治战略:底线和极限 / 一、日本地缘政治特征及由此决定的近代扩张路径 / 二、 日本的悲剧命运与“明治大帝之遗策” /(一)“明治维新”给“小日本”换上“大胃口”/(二)台湾:和平日本的极限/(三)大毁灭,从侵略台湾开始/(四)明治目标:日本人承受不了的生命之重

  第一节 太平洋两岸地区地缘政治结构特征——与欧洲比较

  一、欧洲和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结构特征比较

  当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大西洋两岸转移到太平洋,乃至印度洋,犹如我们的旅游从中国南方到中国北方,会发现南方和北方是完全不同的景色:前者是穿插在小桥流水间的拥挤深巷,后者是片片环绕大山的广阔平原。

  俯瞰地图,我们会发现,欧洲的地缘政治力量分布是破碎的,而正是这种地缘政治破碎特点才导致英国这样的弹丸岛国借助其工业力量成为欧洲霸权的领军国家。反观亚太地区,这里的地缘政治景色则明显呈现出大板块特征:北太平洋东西两大陆有目前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不仅如此,与欧洲更加不同并比欧洲优越的还有,亚太地区这几大政治板块之间具有广阔的地理缓冲空间。欧洲1016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共44个国家和地区,人口7.27亿。而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共49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6.6亿。

查看余下9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文木者,大战略家也!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