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媛| 小农的未来:在资本化之外

2025-03-18 767 0
作者: 陈义媛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 语

  在中国农业生产经历了四十余年商品化的今天,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资本正以不同方式不断渗透和改造小农经营。随着土地流转的正规化,农村社会的分化加剧,农村中最弱势的小农户被挤出农业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使得家庭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被不断边缘化,小规模经营者在农业收益分配中的地位也在不断被边缘化。从田头到餐桌,销地中间商和零售商分走了小农们出售经济作物的收益,却不用承担生产风险。小农越来越从属于资本,形式上的“自主”掩盖了实质上的依附,小农户实际上走向了无产化。

  作者基于多年的农村实地调研写就此文,全面、综合地剖析了当代中国小农的命运。文章指出,唯有发展国有农场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才能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小农唯有在国有农场或集体经济中形成合力,才能开创农业可持续发展。

  感谢“文化纵横”公众号授权转载。

  作者|陈义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责编 | 大明

  后台排版|童话

图片

  图片来源:文化纵横

  一直以来,中国的小农经济处在一个略显矛盾的话语中:一方面,学界和政策界有一大体共识,即小农户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基础,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另一方面,中央政策又不断强调要改造和替代小农经济,发展规模经营。

  自2004年以来,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也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各类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给予诸多支持。在2017年以前,“小农户”一词几乎从未出现在中央文件中。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在此之后,中央文件才开始强调要统筹兼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对小农户的支持。

  那么,在历经多年的改造以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如今具有了怎样的面貌,今后又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关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一、关于小农前途命运的争论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框架中,资本主义转型最终将推动农业生产者走向两极分化,形成农业资产阶级和农业无产阶级。从而,小农经营最终可能走向消亡。然而,今天在全球范围内仍广泛存在的小规模家庭经营者,使这一框架不断被质疑。一些理论试图为小规模家庭经营的长期存续寻找解释,与中国小农经济的讨论最相关的是以下两种。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