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抢救性保护革命文艺刻不容缓
功在当代,利泽千秋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及晋察冀边区文艺大系》出版研讨会上的发言
忽培元
今天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在这个举国纪念的特殊日子里,河北社科联和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教育出版社向全国人民捧出一份特别厚重的礼品:即大型文艺丛书,《华北抗日根据地及晋察冀文艺大系》。
这套无论从文字体量还是丰富内容都令人为之惊叹的大型丛书,就像一条河流、一座山峰带着呼啸的松涛与浪花扑面而来,令人瞬间穿越到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之中。大系共计5个系列57卷,由我国著名党史专家陈晋同志和郑恩兵同志挂帅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面世,很快引发社会关注,被推荐为优秀图书。只是推荐理由讲得谦虚了点:“全面辑录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党报党刊上刊登的诗歌、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散文、歌曲、版画等文艺作品。”其实这套大型丛书出版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笔者认为这套大型文艺丛书的出版面世,不单是新闻出版行业内部一件大事,更是党史、军史和思想文化战线,更是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收获。不久前拿到这套丛书,我感到十分激动,心想这是蛇年春节得到的最珍贵的新年大礼。我用了一周的时间,认真翻阅浏览了这套丛书,深感丛书通体透着一个“严”字。即编纂组织机构严密、丛书体例设计严谨、编辑校对工作严细、装帧印刷质量要求严格,堪称精品。丛书淡红色精装封面鲜红的红字,如同红星闪耀。书脊殷红,陈列起来,如同一道钢铁长城。这长城呈现在我的书案上,真是赏心悦目,令人爱不释手。深感编得讲究,出版得也很精美,是一套从内容到形式都足以传世的上乘大型文艺丛书。作为一个爱书写书和读书藏书之人,我深感组织力量编纂一套这样有价值有品味的丛书,该是多么的必要重要,又是多么的不易。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需要许多人团结努力,黄卷青灯、默默奉献呀。这种牺牲精神和无私壮举,只有共产党人、红色学者才能心甘情愿做到。这种精神值得全国各个革命老区和抗日根据地学习效仿。
翻阅这套丛书令我倍感亲切亦感慨良多。二十年前,我曾利用工作之便,在延安和大庆分别组织力量,在经费困难情况之下,编纂出版过两套大型文艺丛书,即《新延安文艺丛书》和《大庆文艺精品丛书》。由于有过这样的实践体验,我才更能体会到编纂历史文化典籍的艰辛和意义所在。特别是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的价值取向,编辑红色文丛,用世俗眼光看,肯定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特别是在“一切向钱看”的世风之下,社科研究和出版行业难免受限受扰。“宁愿出灰色垃圾书,也不愿出红色经典”,这种明显错误的认识,甚至是某些出版业领导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河北省社科联和教育出版社组织抽调精兵强将,用十多年时间,精心组织编纂完成的这项内容丰富、扎实、精致、意义特别深远的文化工程,更见其不同凡响、难能可贵。这份留给后世和历史的一份沉甸甸的红色文化典籍和精神遗产,必将成为不朽。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