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 论反面角色的隐匿:阶级叙事的消解与人性乌托邦的崛起

2025-03-25 323 0
作者: 大民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近年来,在国产影视剧与文学创作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正悄然浮现:反面角色似乎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逐渐“隐匿”。曾经,在《红岩》《烈火金刚》等经典作品中,那些面目可憎的叛徒与恶霸形象鲜明,给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中国人强烈的是非善恶美丑忠奸……的价值观。然而如今,他们在屏幕与文字间,那些并没有消失的“坏人”却渐渐化作模糊不清的灰色剪影。这些反面角色不再具有清晰明确的阶级属性,不再肩负特定的历史使命,甚至连曾经能引发强烈情感的令人憎恶的戏剧张力也荡然无存。这种“反面角色隐匿症候群”的背后,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创作思维的转变,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资本逻辑与消费主义的双重夹击下所面临的艰难困境。

  一、从阶级镜像到人性混沌:反面角色的祛魅与异化

  在革命文学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辉煌岁月里,“反面”角色承担着丰厚的意义内涵,绝非脸谱化简单化的“坏人”。真正经典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艺作品当中的反面角色,或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而扭曲的地主婆,或是被资本无情压榨无力反抗的纺织女工,其展现出的“恶”深深扎根于特定的历史土壤以及阶级关系之中。以老舍笔下《四世同堂》里的冠晓荷为例,这个为日军充当走狗的汉奸,他身上所呈现出的懦弱、贪婪与精明,恰恰生动地折射出半殖民地社会中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分裂状态——既妄图保住祖传的宅院,又渴望在侵略者营造的“新秩序”中寻求庇护。这种复杂且典型的人物塑造,使得反面角色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社会的肌理。

  然而,在当下的文艺创作环境中,反面角色正经历着一场“去阶级化”的改造。例如,某部反腐剧中的贪腐官员,其走上犯罪道路的动机竟被简单归结为“童年缺乏拥抱”;在某部商战电影里,反派企业家最终在主角的感化下瞬间悔悟。这些角色不再代表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阶级势力,而仅仅沦落为诸如贪婪、嫉妒、自私等人性缺陷的集合体。当创作者将反派单纯工具化为简单的道德符号时,实际上是在无形之中消解了阶级斗争所蕴含的历史纵深感。就如同《甄嬛传》中的华妃,她所展现出的“恶”仅仅被归结为个人性格因素,而与封建皇权制度毫无关联,这种创作逻辑从本质上来说,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背离。

  二、资本逻辑与消费主义的双重绞杀

  反面角色的隐匿,首要原因在于资本市场对所谓“安全叙事”的狂热追逐。在影视行业,投资方愈发倾向于选择那种“全员皆善”的合家欢模式。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例,影片刻意弱化反派角色,将灾难危机转化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普适性命题;又如《你好,李焕英》,它以喜剧的外壳来包裹阶层焦虑,最终却消解了作品本应具有的批判性。这种创作策略的本质,实则是在小心翼翼地规避那些可能引发争议的阶级议题,将作品精心打造成毫无冒犯性的“文化消费品”,以迎合市场的需求。

查看余下6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