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对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稀缺性”的看法
对于西方经济学,我没有系统地读过有关这门课程的任何一本著作,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我这样的人没有资格来评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不过,在我看来,所谓经济学,或者经济学理论,本身就与人类和生存息息相关,那么在现实中生活着的人们,其实人人都有资格对于经济学理论,或者其中存在的一些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当然,这些评价可能只是出于个人的理解,或者个人的感受,或许与所谓的经济学理论本身差之甚远。但是,普通的人们仍然有资格来评价各种各样的经济学理论。
在十九世纪以及之前,在西方,只有所谓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但是后来为什么在西方,所谓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们似乎大为减少,人们开始关注的是没有政治修辞的所谓“纯粹”的经济学理论。
十九世纪晚期与二十世纪初期,英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他也曾经担任过政治经济学的教授。后来他认为,政治经济学不是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所以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完全就可以简化为经济学。
有中国学者认为,马歇尔的这个做法,就是因为惧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严厉批判了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学科里,西方学者没有一个人能够胜过马克思。所以马歇尔才打算另辟蹊径,避开马克思的理论,专门来讨论所谓没有政治的经济学理论。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种说法,是不是有道理,也有待人们自己的观察。
在我读到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开宗明义就提到所谓稀缺性问题。我不知道,这个概念是不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即使不是最基本的,也是相当基本的概念。
对于稀缺性,我看到的这本教材是这样描述的: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这里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这就是稀缺性的相对含义。换言之,稀缺性就是就相对意义而言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这就是说,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地区。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当今的发达社会。从现实来看,稀缺生存在于世界各地,无论是贫穷的非洲还是富裕的欧美。社会上的每个人,无论是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还是一贫如洗的阿富汗难民,都会面对稀缺性,无非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西方)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正是由这种稀缺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