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反复警告之后,就应诉诸强有力行动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反反复复不断发出各种严厉的警告,这是一个时期以来台海局势的常态。
南海问题上也是这样,针对美国武装力量日益频繁的军事挑衅,中国也反反复复不断发出各种严厉的警告,这也基本上成为南海局势的常态。
上述两种状态证明,针对中国,美国的策略是不断挑起事端、制造各种危机,而中国却不想让危机发展激化,但又不得不应对,所以就只能用反复警告的办法谋求化解、予以平息。靠警告解决问题,这是中国方面的对应与策略,预计这样一种“挑战——应战”的互动模式将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
但是,中国方面如此这般的策略可在多大程度上奏效,还能持续多久呢?
表现上看,每一次警告都收到了相应的效果,但人们同时也观察到,每一次警告过后不久,接下来是被警告者更加嚣张、更为变本加厉的挑衅。这样的事实说明,警告的效果十分有限,无论在深度、广度还是时间维度上,都谈不上有什么可持续性。
如果每一次严厉的警告之后,发出警告的一方再去同被警告的一方使劲拉关系、套近乎,千方百计要把关系搞好,则警告的效果则更将譬如朝露、昙花一现了。
事实上,真正的战斗从来不把警告当做必要的组成部分。
当年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伏击来犯敌人的时候,从来不给敌人以警告,相反,还要想方设法隐藏自己的军事行动,以便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革命战争中的战斗是这样,任何其它形式的战争中的战斗也都是这样,从来没有战斗之前反复警告敌人、让敌人或做好准备、或逃避打击的事例。更绝没有将自己的行动计划通过各种信号释放出来,让敌人看得懂、搞明白、摸得清的事情。
因此,反复警告之外,还有的各种所谓释放“信号”之类行动,大体上同警告行为相类似,甚至还不如警告严厉,所求无非还是要息事宁人、让危机赶紧消弭逝去。
笔者这样讲,并不是想完全否定警告这一行为的斗争意义。事实上,警告是遂行威慑所必须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对战争而言,战争警告是战争威慑的先声与先导。这也就是说,警告不能孤立存在,必须同强有力的后续行动组合结成有机的统一体,这样警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重点与核心警告之后的举措动作,如果不是这样,而仅仅孤立地把警告当手段当工具,指望靠这个东西来应对挑战、平息危机,无异于天方夜谭。
更严重的是,长此以往反复警告之下,则往往要把自己的底牌暴露殆尽,将被视为虚声恫吓、软弱可欺,使自己的底线红线或核心利益日剥月削、不断地被人家“切香肠”,导致日益窘迫、难堪的境地,直至被逼到墙角的那一天。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形,显然就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主动权,失去了对危机的掌控与驾驭能力。
因此,警告之后强有力的后续行动非常关键,而这样的行动则意味着真正战斗的先声与先导。事态发展到这种程度之后,警告就将退出舞台销声匿迹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海局势也罢,南海局势也罢,今后居主导和主打地位的将不再各种“信号”与“警告”,而应该是切实的武装军事行动。
这将成为突出的战略转变,进行这样的转变非常必要,因为种种迹象表明,美国进一步对中国动用军事手段的可能性正急剧提高加大。
现在,为了遏制和扳倒中国,霸权不只动用了经济手段,还动用了包括政治手段,科学技术,文化宗教、民族问题、网络交锋、间谍暗战等各种手段,所差就是直接开火开炮了,但上述这些手段迄今为止从根本上说都没有管用。现在,中国正在经济上取代美国,世界各地充斥着中国制造,而美国的产品却越来越少。中国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第一贸易对象国,而这个位置本来属于美国,这是一种经济上取代。不仅经济上是这样,其它方面也是如此,中国全面取代美国的势头蓬勃不可遏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霸权不能通过非战争手段解决他们所说的“中国威胁”,就会直接动用军事手段来铤而走险,这就是美国在台海、南海等地不断加大军事挑衅力度与武装摩擦强度的真正企图。笔者一直担心有朝一日霸权可能突然间中国打个措手不及,这种危险更因为一些人的忽视而变得更加严重,因为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大叫大嚷中美之间没有可能发生战争,不会出现直接的军事冲突。
这真是一种极大的盲目,也蕴涵着可怕的危险。为避免这种危险性,也是为了做到有备无患,今后中国应该主动出击,在中国沿海浅近纵深的范围内,让中美两国调换一下角色,变中国不断警告一改而为美国不断发出警告,变中国忙于应对一改而为美国疲于奔命。在此之后,中国说发出的警告才能让对手真正的心惊胆战起来。
【文/张志坤,红歌会网专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