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敢打敢战就是战略上的胜利——关于台海局势
实现中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不能不从底线出发,做最危急、最艰难的斗争准备。面对当前形势,反“台独”军事斗争已经不能仅限于准备阶段,而必须时不我待地实质性推进。从一定意义上讲,“武统”与“和统”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脱离“武统”的所谓“和统”,只能是幻想。
推进反“台独”军事斗争,首要前提是从精神意志上解决敢打敢战的信心问题。笔者认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总体战略背景下,在当前海峡两岸具体形势下,敢打能打就是英雄,开战就是胜利,就等于是开启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新起点与新征程。人们经常述说什么台湾问题这个困难那个障碍,其实,最大的困难与障碍不是别的,就是敢不敢打、敢不敢战的问题。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克服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当代中国很多人对战争具有强烈的惧怕心理,患有严重的和平依赖症。在这些人的思想意识中,似乎一旦发生战争,就什么都完了。战争将破坏中国的发展,让中国重回所谓“闭关锁国”的时代;战争将令中国无法崛起,伟大复兴的目标将因此归于流产。尤其令他们胆战心惊的是,一旦爆发战争,费尽心血所积累下的海外资产很可能顷刻间就要化为乌有,俄乌战争中俄罗斯那些西化的成功人士、精英人士的现状就是生动的写照,届时他们的处境甚至还要更加糟糕。正因为这样,所以有人曾大叫大嚷说,一旦发生战争,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果就要付之东流,原因概在于此。
具体到统一战争问题上,还有很多人因为缺少经验、没有把握而害怕挫折与失败。他们认为,动用军事手段发起战争行动,只能成功不许失败,而且攻台战事还不能久拖延宕,打成今天俄乌战争的状态。否则,就将有不堪承受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代价,就要陷入军事困境之中,从而失去战略主动权,事情就要变得难以收拾了。
我们说,上述两种畏惧或顾虑不无道理,甚至可以说,从特定的立场与利益出发,这些担忧确实可以理解。但是,从战略全局和民族大义的角度看,这些畏惧或顾虑又完全不能成立。
其一,关于战争与发展复兴的关系
我们说,中国的统一和强大,并不是只有和平发展一条路,也不能囿于这条路之中而不能自拔。无论是和平统一,还是和平崛起,固然是一条中国发展复兴的新路,值得我们殷切期待,但迄今为止的历史经验证明,在战争中维护国土完整、实现民族一统、赢得发展利益、强固国际地位,则是人类社会更普遍、更常见的现象,更是国家民族实现战略崛起的常态,而并不是一旦发生战争就要破坏发展、颠覆崛起。恰恰相反,无数客观实例证明,通过赢得战争胜利而实现的崛起更澎湃、更强劲,也更加确凿可信。譬如,当年抗美援朝的胜利普遍被视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内外政治与战略环境都不可能那么干脆利落地打开局面;如果没有二战时期的苏德战争的胜利,苏联也不可能成长为世界超级大国;以色列的情况也是这样,战争造就以色列,没有多场针对阿拉伯国家及巴勒斯坦战争的胜利,也没有今天的以色列。
当今中国的情况还是这样。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上确实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人类这个丛林世界里,现如今的中国究竟是肥大还是强大?究竟是“黔之驴”还是“贵州虎”?很有必要经过具体实践的检验与考验。而战争则是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参阅笔者多年前的文章《当代中国能否经得起战争的考验》《战争是检验国家战略实力的唯一标准》等)。战争非但不会破坏中国的发展,相反将对中国起到强筋壮骨的历练作用,将淘汰一切沙滩上的楼阁,将粉碎一切虚幻的海市蜃楼,将有效地巩固与强化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成就。通过战争的洗礼,和平依赖症将在相当程度上被祛除,敌我友将因此得以充分地暴露在阳光之下,中国社会的许多病症将就此得到有效的医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全体人民最深刻最广泛的动员,极大激发激励全民族的精气神,使之迈上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因此,当战则战,无须回避与躲藏。对于可能到来的战争考验,中国应该还是两句话:第一,热爱和平;第二,不怕战争。当和平不能解决问题时,就必须有“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胆略和勇气。
当然,也不能不承认,战争就意味着牺牲,赢得胜利注定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其中,局部与少数人的利益可能要遭受强烈的冲击与破坏,相应地,自然而然就要遭遇这些人的反对与阻扰。这些人往往打着什么“反战”“和平”“珍爱生命”等的名义,让中国安于现状、绥靖妥协,迎合霸权并甘心做其顺民、下人与奴仆,其实不过是在谋一己之私利也。
其二,关于具体进程中的曲折与挫折
不得不承认,当下中国在现代战争方面的实战经验几乎为零,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这样,而缺少经验对于战争这件事又十分要害、事关成败。也正因为如此,难免造成对发动攻台战争有所犹豫,难下决心。其具体表现,就是寄希望于在获得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再实施攻台之战,才能够摧枯拉朽、快刀斩乱麻,而在缺乏这样的确定把握之前,便不敢轻举妄动,由此甚至让“慎战”之说消极化了。
应该承认,武装力量缺少现代实战经验,的确是当今中国一大软肋。遂行攻台军事行动,无疑要以未战之兵而临大阵,则将产生很多额外的困难。常识告诉我们,攻台战情复杂多变,具体开展的形式和具体进程中要碰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问题,一概没有现成答案,都需要临机决断、快速处置,由此将带来的考验与挑战自然十分巨大。可以预计的是,在如此复杂艰难的作战中,谁也做不到万无一失、百战百胜,而只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具体的作战过程中积累经验,在探索中一步步向前推进。这就应该允许出现挫折,允许出现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利乃至失败。
正因为这样,所以笔者从来不主张把攻台之战定于一役,坚决反对那种“一击必杀、高歌猛进”的理想化设计。任何指望对台作战可以准备到万无一失、瓜熟蒂落以至于唾手可得的企图,只能是一厢情愿并不可靠的。而一个大的战役,就像吃饭必须一口一口吃,要做好分期、分批与分步推进的计划,而且在具体“吃”的过程中要有受挫的准备,做到愈挫愈勇、屡败屡战、越战越强。也就是说,要把对台军事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置于最坏可能的基础上。
当然,主张对台作战一击必杀、三下五除二就解决问题的人,也还有他们的理由,那就是要通过这样迅雷不及掩耳般的行动,让霸权的武装干涉因为来不及反应而归于落空、流产,以此避免中美之间危险而可怕的军事冲突。应该说,这样的愿望不可谓不好,但这样的设计却是期冀于侥幸,大概率是靠不住的。如果仅做这种作战打算,那么其立足点就不是准备打退和粉碎霸权集团的武装干涉,而是挖空心思地想避重就轻,因而从根本上说,未免还是惧怕霸权介入干涉的产物。试想,如果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当年的抗美援朝敢打吗?能打吗?
我们说,这样的设想与设计是十分危险的,中国必须把武装攻台行动建立在粉碎和打退霸权集团军事干涉的基础上,必须从这样一条底线出发来加以筹划安排。事实上,中国在台海乃至沿海周边任何军事行动都很难躲过霸权的贼眼,也都很难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难道美国一年对中国大陆几千上万次的军事侦查活动是吃素的吗?难道美国的军事策划与指挥人员都无能白痴吗?恰恰相反,他们一直在紧盯中国,时刻都枕戈待旦,也在拼命追求与牢牢把握军事与战争的主动权。因此,大陆攻台之际的外部武装干涉,躲是躲不过去的,该来的总是要来,由此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压力也不可避免。对此必须树立起充分的敢打必胜的信心与勇气,并在此基础上系统谋划,把攻点打援、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等中国传统战争智慧千变万化地演绎出来,创造中国复兴时期辉煌的军事业绩。
其三, 开战是“台独”覆灭的起点
“台独”势力在台湾做大做强,这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对此应该怎么办呢?
当年毛泽东主席说得好,“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台独”就是当代中国最反动的势力,对于这个势力,妥协退让没有出路,安抚绥靖只能助长他们的气焰,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其坚决地“扫掉”。还是毛主席说得好,“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这样。钟不敲是不响的。桌子不搬是不走的”。粉碎“台独”,只有靠武器的批判,靠战争的烈火。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但是,有人因此又要诘问了。他们会提出问题:如果在攻打“台独”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与挫折,岂不是让“台独”赢得胜利了吗?统一问题不是要变得不可收拾了吗?这样的情形不是要比目前“不统不独”的局面更加糟糕吗?
我们说,这样的担心总体上没有根据。在中国统一之战的过程中,不排除“台独”势力一时得逞与猖獗的可能,但从根本上讲,和一切反动派一样,“台独”以及支持他们的霸权力量是经不起战火的考验与消耗的,他们不会在战火中成长壮大,而只能在战火中愈打愈弱、愈打愈残,直至被焚烧湮灭。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的只能是中华民族,只有像中国这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雄伟民族基础、具有强大战略实力的国家,才有可能通过战火的洗礼而变得更加强大和伟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而战的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才能做到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不怕牺牲,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我们这样说,完全不是歌颂战争、反对和平,没有哪个具有理性思维的人热衷于战争。但是,战争这个问题从来都不是人们愿意与否的东西,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当然希望神州永无战事、中国永无战事,但愿望代替不了现实。立足于现实世界的总体形势,从战略的视角出发,一场具有洗礼和升华意义的战争,已经成为中国完成国家统一、实现复兴崛起必须闯过去的关口,成为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儿。这将是继抗美援朝那场立国之战后的一场新的强国之战,是一场面对世界百年变局的新的战略奠基礼。通过这样的奠基,不但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完全统一问题,而且还将强有力地重塑国际关系与地区格局,全面打破霸权的战略围堵,彻底改变霸权凌驾于中国之上的屈辱格局。
总之,现如今台海局势已发展到如此地步,那就是到了中国人民进行勇敢突破的历史关头。这个突破就是坚决地敢打敢战,只要战端一开,就是胜利的开始,就是战略上的胜利,就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文/张志坤,红歌会网专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