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究竟哪种统一方式最符合中国的利益
究竟哪种统一方式最符合中国的利益
——也谈统一台湾的战略设计问题
张志坤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一个关键之处,就是把去年提的“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改为“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统一”前的“和平”二字拿掉了,引起了海内外人士很多联想。看来“统一”是刚性目标,至于“和统”还是“武统”,并不存在什么唯一的方式选择。这也让一个时期以来,国内那些貌似权威的宣传“台海战争是陷阱”“统一台湾决不能诉诸武力”的论调,一时哑然失声。
其实,“中国必须统一,中国必然统一”,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不容讨论的大原则,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只能“和平”解决的大前提。以“和平”为前提反对“统一”、拒绝“统一”,长期维持“分裂”现状,造成“事实台独”后果,这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犯罪,是不可饶恕的战略自败。至于如何实现统一,具体方式如何选择,这取决于采取哪种方式最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
谈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当然是和平方式最符合中国的利益。在他们看来,和平统一,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的结果,往大了说,契合中国和平崛起的大战略,开创中国历史前所未有之先河;往小了说,至少是避免了一场内战,使得万千生灵免遭涂炭,可谓海峡两岸皆大欢喜、官民人等安居乐业,功莫大焉!这样的说法,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和平统一”也一直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首选方针。
但是话说回来,再善良的主观愿望也不能代替冷酷的现实。站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正确研判究竟哪种统一方式最符合中国的利益,还需要做客观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从基本概念出发,实现中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无非就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统一,另一种是武力统一。现在人们所热衷谈论的“逼统”,如果主要不是靠动用武力解决,那还是一种“和统”的期盼;如果是指在武力逼迫下对方不得不签“城下之盟”(实质是投降),即仿照解放战争时期的“北平模式”,那不过是“武统”的一种结果而已。因此,讨论中国统一,说到底只是一个二选一的课题,在此之外,并没有什么中间路线或者第三条道路。
第一种方式有利有弊。这种方式表面上看很有利,但深层次的问题却相当严重。在利的方面,概括起来说,就是不冒风险、无须战火,不必流血牺牲。但由此导致的弊端却不可忽视:一是给未来留下巨大的政治隐患。因为采取这种方式,意味着“台独”势力并未遭遇毁灭性的打击,甚至是成建制地保留了下来,未来必定要内外勾结,在中国兴风作浪,极尽破坏捣乱之能事;二是如何改造台湾舆情宣传工具进而重塑其意识形态举步维艰,而这个问题不解决,所谓的统一将只具其表而无其实,所留下的麻烦更大;三是教育传承难题成堆,向下一代教育什么东西,灌输怎样的价值思想,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阻力重重,前车之鉴教训已非常突出。这三个问题事关要害,涉及治国治世的百年大计,深远难缠,并非可以随着“和平统一”就迎刃而解。至于其它有关政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各种病症,更是不可胜数,将在相当一个时期频频发作,将促使台湾不时呈现发癫痫乃至发昏发狂的状态。也就是说,和平统一非但不是万事大吉,相反将遗留下大量的麻烦与后患,种种巨大的难题如同乱麻一般堆积在一起等待后续处理,养痈遗患。真正的考验必然出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