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关于正确看待“战略定力”的一点想法
最近一个时期,国内外都有一些人不吝笔墨辞藻、极尽夸张地表扬中国,说在风云激荡的全球形势下,中国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和空前的战略定力。这股表扬舆情风潮是如此强劲,以致于 “克制”与“定力”一时间成了贴在中国头上的标签,成为向世界推销中国的战略广告。
对于这一现象,笔者开始并不以为意,觉得当今中国获得“国际社会”如此褒扬,也算难能可贵,不妨姑妄听之。但听来听去听得多了,就不免生涩变味,细想这其中甚有可辨质疑之处。
首先,说说保持“克制”
“克制”一词,简释其涵义就是压制,就是要克服、制约一些东西。进一步具体细分,又可分为“克制”他人与“克制”自我这样两个指向。“克制”他人就是克敌制胜,譬如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的种种制裁围剿,其目的都是为了“克制”俄罗斯;自我“克制”就是管住自己,不要别乱说乱动。上述有关表扬中国的所谓“克制”即属于后者。
但是,疑问与不解也由此而生:中国究竟有什么需要进行自我“克制”的呢?中国既没有霸权野心,又没有搞扩张,也没有对任何他人大打出手,这样的中国为什么要自我“克制”呢?实际的情形恰恰相反,现如今正像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一些敌对势力正不断向中国发起挑衅,不断向中国发动进攻,别人正变本加厉地在“克制”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还要“克制”自己,不能进行反击或者“反克制”吗?
所以我们说,对于“克制”这个东西要辩证看待。一些人之所以空前热烈地表扬中国“克制”,显然是因为这样做符合他们的利益。但问题在于,长期以往如此这般“克制”下去,却并不一定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一个战略大国,中国当然不能一触即跳,要表现出应有的定力,要有一定程度的“克制”。但“克制”是有限度的,当中国正当的权益与重大利益面临挑战的时候,中国就不能“克制”也无须“克制”,而应该予以反击。其中对有些事情更是要“零容忍”才行,譬如对于“台独”,对于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等,不需要也不必要有所谓的“克制”。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老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霸权集团一直处心积虑要“克制”中国,中国所要做的不是什么保持“克制”,而是应进行坚决而强有力的反击。在“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克制”不应该成为中国的标签,这个东西绝不是可以沾沾自喜的美德。
其次,说说所谓 “战略定力”
相比于“克制”而言,“战略定力”一词在中国身上被用得更多更殷勤。但我们必须搞清究竟什么是“战略定力”才行。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
商贾外积,小民内困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
商贾外积,小民内困